
有人说中国机床大而不强,但要问他们为什么“不强”,就只会回答“大国工匠”“遥遥领先”,属于是喷都喷不到点子上。所以今天就聊一聊中国商用机床到底如何?
一、市场环境。中国市场的特性决定了生产模式,大量生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但这种模式下产出的产品大多属于通用型或者说是能用性,但真正达到精品的水准并不多。
这种长期的市场惯性也导致整个行业缺乏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工人,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导向相关。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都处于谋生阶段,目标都是讨口饭、分杯羹,所以多数企业的竞争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价格战,而非品质竞争。这就像路边盒饭与高档酒店的区别,前者满足生存需求,后者追求生活品质。
那中国汽车行业是不是就只能讨一辈子饭了呢?倒也不是,因为这几年大家常讨论国产机床的品质问题,表面上看是对精度不足的批判,本质上反映的是市场对高精度、高稳定,长期精度保持设备的渴求,毕竟世间最大悲哀莫过于无人问津。
二、精度保持。机床性能的评价有两个关键维度,精度保持性和故障率。而从理论高度来讲,精度保持性更为重要,也就是机床在出厂一个月、半年、一年乃至五年后的精度衰减情况。目前,国内不少知名机床企业的出厂精度并不比进口的差,但在长期使用中,精度衰减的需要更快。而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铸件应力释放。
最好的肯定是自然失效,但是开销过大,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负担得起的。人工处理成本其实并不高,但是铸件回火成本约两三百元,能有效释放90%以上的内应力。单台机床相关成本增加约千元,却可将精度衰减速度降低40%。但这看似划算的买卖,却也是很多厂家不可接受的,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能省的就应该省,但是省下的三高两枣,恰恰是品质保证的关键。
三、装配工艺。工艺细节的把控,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可靠性。国外机床厂在装配前会制定详尽的工艺文件,明确铸造工序的操作要求、封装清单以及检测标准。装配完成后,由质检人员按照规程逐项验证,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而国内企业往往忽视工艺文件的建设,导致不同批次产品的装配质量依赖工人的个人经验,难以保证一致性。
当然,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工艺岗位的重要性。以滚珠丝杠的轴承装配为例,过去国内企业普遍采用钢榔头直接敲击的方式,导致轴承损坏的售后问题频发。而震环机床则专门设计了一款专用胎具,配合尼龙软榔头,实现轴承端面均匀受力。
据说自2024年应用以来,相关售后投诉量下降了超过80%。所以说,如今的机床行业早已过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阶段。未来竞争的核心不在你的价格有多低,销量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能够将工艺细节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能否把一个产品真正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