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买得起北京一套房,上不起北京的名校,中国家庭的教育好难
2020-11-17 10:32:16

 大家好,我是大米姐,今天见了两位家长,身为母亲的我感触有点深,想和大家聊聊教育。

M和N的故事

和朋友聊天时,听到两个故事,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M是一名00后,父母经商,常年做空中飞人,M的教育从小由外公和外婆拿主意。

M的外婆外公是大学退休老师,桃李满天下,颇受学生爱戴。外婆是学术界权威,外公是国家院士。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M当然不会差。

M在3岁就读幼儿园时已经掌握了基础英语日常用语,可以和外教简单沟通,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国外文化,可以明显感觉到M的知识面比同龄人广很多。

在外公和外婆的耳濡目染之下,M从小就很努力,想着未来能够和两位老人家一样,出国留学,触摸世界不同。

不巧的是,前两三年受毛衣战影响,M父母遭遇生意危机,负债累累,M的人生也来到转折点。

家庭经济情况改变后,M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做任何一个决定前都会先考虑风险,同时惶恐犹豫的情绪也开始出现。

比如想上钢琴私教课,纠结再三还是让父母取消了,计划了半年的国外寒暑期夏令营也只能作罢,这些都是次要,家庭经济危机带给他最大的转折是未来留学机会飘忽不定。

所幸,外公和外婆靠着早年积累下来的人脉,为女儿和女婿疏通了些关系,让他们夫妻两人重头再来时容易些。同时,外公和外婆又拿出了一笔积蓄,让M继续上他喜欢的钢琴课,并用作未来留学所需。

因为有上一代的扶持,假设M的父母没能东山再起,但得益于外公和外婆对其从小到大的文化熏陶和知识积累,就算不能出国留学, 在国内就读名校也绰绰有余。

他并没有因为父母生意失败而陷入焦灼境地,失去人生原本的可能性。

与M相比,他的朋友N就没有那么幸运。

N的父母来自农村,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现在是某医院的医生和护士。N因为父母平时一直很忙绿,从小也是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长大。

与M最大的区别在于,N的爷爷奶奶是农民,二位老人家都不认识字,也很少与N交流,后来图省事,直接把N丢给电视机。

N的知识启蒙几乎是由电视完成的。

他学到的第一句普通话是耳熟能详的脑白金广告,在父母缺失的童年里,由于缺乏正确引导,N很小就学着跟爷爷一起讲本地脏话,年级小却常常语出惊人。

在N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存在恍如白纸,以至于后来,父母出面要管教N时,N完全听不进去。

与M相比,N的成绩也不大好,想考上三本都得费好大一番力气。

M和N本是一个班级两种截然相反的学生,照理来说不会走到一起,但却因为缺乏父母关爱,找到共鸣,成了好朋友。

最后的结局是两个孩子因为考大学的缘故,成长轨迹开始出现“分歧”,上大学后两人还能当多久的朋友,很难说。

不同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这些感慨可能是“隐形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或者是家族社会阶层联系对孩子人生轨迹的导向作用……

今天借由这个故事,加上最近一条热搜新闻,我们先来聊聊“隐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被时代裹挟的中产家庭缺乏家庭陪伴

中国儿童有多缺乏父母陪伴?

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给过答案。

在1400份样卷中,一天给予0-3岁孩子陪伴时长2-3个小时的家庭占大多数,比例占调查样本的一半。

父母陪伴孩子时,大部分选择户外散步、玩积木或者对话的形式。陪伴之余,免不了处理工作、和朋友聊聊微信、刷刷朋友圈或者做家务。

相比世界亲子教育最为友好的国家芬兰,亲子陪伴时长超过5小时/天来算,中国的家庭教育氛围显得更像是“形式陪伴”。

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一条在家长群刷屏的新闻。

北京汇佳国际学校是一所尤为出名的私立学校,就在上周,一位高三生毫无征兆地坠楼去世,去世前几天,孩子才和父母提出要买新校服和新配饰,再往前的几个月里,孩子也才刚刚拿下托福考试,准备明年留英。

在关于孩子死因的众多猜想中,我注意到一个信息点比较特殊,孩子6岁起就从深圳北上,一直到高三,都就读于位于北京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

父母坦言,送孩子上学这几年,光学费就花了200多万。

从这笔不小的投入中可以能看出,这个孩子的家庭并不是不注重教育,只是可能父母工作实在太忙,无奈之下才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而为了弥补孩子,只能尽量在物质方面提供支持。

这样做的一个遗憾是,在人生三观养成的黄金时期里,孩子几乎处于缺少父母陪伴和家庭关爱的境地。

6岁到17岁,Ta面临的是冷冰冰的学校,在情感上,比起亲情,孩子在友情和师生情方面的共情能力会更强。

而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处于相似境况的家庭不在少数。

我们清楚明白,“996”、“007”几乎已经成为阶层跃升的不得不走的一条路,身为大人有时候也很无奈,比如白天已经被工作“鞭打”得体无完肤,晚上回家还要给孩子改作业,监督孩子背诵、做手工。

家长抱怨老师不承担教育的责任,老师抱怨课业压力过重,最后剩下补习机构张大了嘴招募学生,学生再度苦不堪言。当关键三角(学生、家长、老师)没有一方满意时,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等到好不容易闲下来反思,还觉得孩子在国内教育这条赛道上实在活得太苦逼了,以至于有一天吃饭时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脸上已经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笑脸。

大米姐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8岁了。前几天和她孩子聊天,问起晚上回家做什么,孩子一脸天真地说,还有好几份阅读笔记没写,妈妈得帮着写。

当代中国,教育最悲哀的是有些作业是布置给家长的,而不是给孩子的。不知道是好还是坏,退一万步讲,我觉得这样的家庭起码是幸福的,因为父母始终陪伴在孩子左右,与孩子并肩克服“难关”。

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也懂得了亲情的力量。

中产有钱以后就能自由吗?

看过一组数据,讲的是北京高考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北京有诸多的学生都是考二代,是当年各地高考状元之后,610-630分的高考成绩,差不多是北京211学校的水平。可想而知,在这种强强竞争的情况下,北京鸡娃不严重才怪。

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打鸡血,报了很多培训课程的行为。

而大家之所以鸡娃,核心就在于上一代缺乏阶层优势,爬上去的中产才会如此焦虑。

近年来,很多朋友和我们聊移民,问原因,一半以上是为了孩子教育。

这些朋友身上都有相似的特征:创业老板、财富新贵、通过知识跃升阶层。

他们坚信,知识对人生的催化作用有多大,以往的成功经验更坚定为人父母的信心——孩子好好仿效自己这条路,就能“世袭”好不容易摘得的阶层礼冠。

于是,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国外,早期送往美国,发生毛衣战以后,开始选择英国,还有一些够不上的,选择爱尔兰。

但按理来说,孩子出国读书,只需要办理留学即可,为什么家长还要办理一个身份呢?

原因就在于海外的各种不确定性。

当一个留学生,在海外只做两三年停泊时,身份对Ta来说确实有点“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感觉,但如果是长期在海外,并且接受世界文化的,如果只有一重身份,面临极端情况时,比如疫情、比如一些法律问题,会特别被动,当然客观情况下也不能薅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羊毛。

以英国留学为例,孩子一年最少40万人民币打底,高中到大学,也需要百来万了。

但是如果选择办理爱尔兰身份,孩子可以免费就读公立教育,不仅省下学费,时间一到还能拿身份。加上英国脱欧以后,众多世界500强名企在当地设立公司,未来孩子找工作也好找。

这就是为什么非常多的中产家庭送孩子出国,不惜花费百万办理身份的原因,因为不论投资人还是物,奉行长期主义才能吃到最甜的果实。

说回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来,我一直认为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班级垫底的孩子并不是不聪明,Ta可能只是不适应当下的教育形式,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势,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在能力范围内,先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Ta的学习方法和环境。

同时,看一所学校好坏,不是看中介软文、不是参加校园开放日、不是看教资水平,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在地去找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听听他们的意见,从学生的视角去感受学校好坏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是教学质量的镜子,从毕业生流向大概就能猜出孩子将来在这所学校就读,未来能晋升到哪。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中产焦虑,是因为信息泛滥、攀比心理导致了本身的知识危机,而中产为下一代焦虑,是因为学历不可世袭,在代际传承中极易跌落阶层。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 莫氏锥柄圆锥形立铣刀 - 131A-6 莫氏锥柄圆锥形立铣刀 - 131A-6,131A-6,金属加工机械 - 其他,常熟量具刃具厂,莫氏锥柄圆锥形立铣刀 - 131A-6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 制动鼓镗床 - T8358A 制动鼓镗床 - T8358A,T8358A,金属加工机械 - 镗床,滕州市万达机床有限公司,制动鼓镗床 - T8358A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 剪板机 - QC12Y-6×3200 剪板机 - QC12Y-6×3200,QC12Y-6×3200,金属加工机械 - 剪切机,无锡豪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剪板机 - QC12Y-6×3200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 門型 CNC 五面加工機 CDMC-250 / CDMC-300 工具長度自動測量及校正功能;工具折損檢查功能(觸摸感應模式);工具壽命處理功能及預備工具交換;軸心自動伸出功能;基準面校正功能;應用控制功能;移動時間計算功能
  • 内杆总成装配机 本机械是压入内缸和压缩阀总成的半自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