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从地铁生产来看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
2007-10-27 13:38:20

    机床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铁生产
    一九八二年,运营公司是地铁总公司下属的维修公司,主要业务是维修地铁。一九八五年运营公司扩建,从江浙和湛江、上海等地购买了一批国产机床设备。依靠多年来积累的维修经验,运营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生产地铁列车,当时生产出来的列车叫碳钢车,目前北京地铁1、2号线的大多数列车,都是碳钢车。
    用现在的眼光看,碳钢车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省料。除此之外,碳钢车精度不高、质量不稳定、效率低下、易变形、易腐蚀、不耐用等诸多缺点在使用中逐步暴露出来,不过相对于当时的机床设备和技术水平,碳钢车的出现还是给当时的地铁交通带来一次大的变革。
    九十年代初,为了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运营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高端数控机床,如日本天田的折弯机、剪板机和火焰切割机,美国的万能冲床等,同时也购买了一批国产先进数控机床,如上海锻压机床厂生产的压力机等。运营公司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参观国内其他地铁制造企业(如长春客车厂、青岛四方机车厂等),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
  运营公司在机床设备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创新,生产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电动列车——不锈钢车。该车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通过一系列严格、复杂的测试后,将逐步替代碳钢车投入市场。今年九月底即将通车的地铁五号线就将使用这种新型的电动列车。     
    与碳钢车相比,新型电动列车在性能、舒适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进。该车质量稳定、耐腐蚀、精度高、工艺结构合理、寿命长且返修率低。车厢的内部装有空调系统和应急通风系统,列车座椅采用了特殊织物材料,并通过采取安装降噪阻尼器、提高车厢密封性能等措施降低列车内的噪声。此外,每节列车装有四组轮椅板,以方便残疾人上下车,车上设有LED显示系统,可为听力障碍的人提供报站服务,车厢内增加了三向扶手及弧形扶手等。列车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各车厢都设有火灾预警等设施,车前端设有紧急疏散门,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可以从列车内安全撤离。
  从开始的碳钢车到现在的新型电动列车,既是运营公司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发展策略,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机床工业从最初的普通机床发展到高端数控机床的一个时代缩影,机床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我国地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国产机床与国外机床的差距
  国产机床的发展非常迅速,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把国产机床和国外机床在使用中的差距做一番比较,或许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地启迪。
  差距一:精度低、刚性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生产中,我们经常要用剪板机剪切钢板。日本剪板机剪完的钢板非常整齐,间隙度好。用手触摸钢板时,几乎没有一点毛刺,一把刀可以剪出1000张钢板。
    国产的剪板机达不到这样的精度,剪出的钢板毛刺多,间隙性大,而且剪100张钢板就得换刀,如果继续使用刀就会卷边。
  差距二:误差大。国产机床在使用中,经常会在一道工序上差半毫米,另一道工序上再差半毫米。对一节车厢而言,半毫米的误差不算什么,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最开始的半毫米,积累起来能达到20、30毫米,这样最终肯定会影响到整个列车的精度和稳定性。
  差距三:不耐用。同样的环境下,国外机床要比国内机床更耐用、更“皮实”。工厂里的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人们工作时,对机床不可能非常爱护,时间长了,机器可能会有些损伤。国外的机床,在十多年的工作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不间断的使用,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大的故障,最多就是更换一些配件;而国产机床相对要比较“娇气”一些,平时机器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维护。
  差距四:关键工艺仍使用国外机床。虽然国产机床在工艺设计、精度、稳定性等方面比以前要进步了很多,但很多关键位置的加工操作,还要由国外机床来实现。不仅是运营公司,包括国内制造地铁的龙头企业——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和长春客车厂,他们也是同样的情况。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能看出国产机床要缩短与国外机床的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不管怎样,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机床工业的发展,如同汽车工业一样,十多年的探索,使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机床消费的主体。同样,我们也可以大胆假设,城市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地铁制造业在机床消费中占到一个重要的比重。
    机床工业作为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母鸡”,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期待地铁制造业,在机床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能够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企业简介: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厂,建于1960年,<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