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山秀成峰 木秀成林(一)——访上海一林
2008-12-05 15:44:06

《机床商情》:李总您好,请您就上海一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林)的发展历程,向读者作简单介绍?
李杰:一林自2006年11月8日成立,到现在有二年的时间。一林刚成立时,不到十人,现在已发展到五十多人。概括起来,一林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这个时期,一林的工作重点是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营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紧凑的工作强度,为一林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3月到2008年2月,这段时间一林发展迅速,销售额达到了7千万人民币,员工人数从原来的不足10人上升到74人。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有它的不利因素,发展速度过快,一林在内部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没有及时协调,现在一林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2月到现在,是一林的调整期。一林在销售额继续攀升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发展,对遇到的问题,一林不断改进和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革。

《机床商情》:一林主要代理韩国的机床?
李杰:一林主要从事中小型精密数控机床、精密钻铣加工中心、自动机械手及其零部件的研发、生产、组装和销售,并建立了一林自己的品牌SDMC。一林与韩国韩华和韩国KOMATE和韩国DMC合作,将高品质的机床设备带入中国市场,通过数控车床和钻铣加工中心的生产供应,构建工厂自动化,打造中国数控机床行业优质品牌。

《机床商情》:一林的产品定位是什么,这样的产品定位,是一林在成立初期就设计好的,还是逐步探索出来的?
李杰:一林的产品定位于中高端,适合国内市场的需求。这样的定位,在一林代理韩国产品前,就已经确定好了。其实从韩国引进的整机品质好,但是成本相对较高,我们希望利用高品质的进口机床先打开市场,随着一林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在技术、服务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市场认知度的广泛提高,未来我们会生产自己品牌的机床设备。

《机床商情》:我们知道一林在中国成立的时间较短,客户对一林的认可程度如何?
李杰:一林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展会,包括今年四月份北京的展会,搭建了100多平米的展位,我们的知名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我们的产品在多个行业里都得到了客户的好评,这对SDMC品牌的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机床商情》:今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您认为一林今年下半年的发展情况如何?
李杰: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有些客户推迟了购买意向。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国企和在华投资企业而言,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能更大。
对一林来说,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是因为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抗风险的弹性比大型企业大,而且前期发展得很快,目前还在惯性发展中;二是在经济危机之前,我们已确定了一林产品在今年的主攻重点,像医疗器械等行业,从目前来看,这些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小,到现在我们的销售还是在不断增长中。其中要重点强调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一林成立的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面对经济危机时可以更从容、灵活一些,遇到危机可以更及时的化解,同时一林也利用这个机会,沉下心来更好的做服务,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并针对大客户重点服务。

《机床商情》:一林今年的销售额能否超过去年?
李杰: 目前已经超过去年了,今年我们估计销售额是1.3亿,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一个亿。

《机床商情》: 在目前的局面下,一林会有哪些调整?
李杰:前几年机床行业发展过快,快到了“只要能生产出机床,就能买出去,而且全部盈利”的地步,当时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有些可怕的地步,良好的大环境使得行业内的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了,同时也导致企业发展的根基不稳。
现在的金融危机,我们把它看作是行业内重新洗牌的一个过程。如今很多企业都在考虑,如何节约成本、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等,这对企业其实是一种促进。当然在危机之下,有些企业可能会被淘汰掉,但是被淘汰的企业,证明自身存在着很多弊病,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步伐。
从市场的角度看,一林成立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销售额达到了7千万。那时我们也没有被冲昏头脑,还在不断地反思,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技术能否跟得上,服务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其实不是因为经济出现了危机,企业才应该去反思,而是任何时候企业都要反思,如何完善自我,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也是一林能取得今天成绩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 在采访之前,我担心成立仅两年的企业,能否很好地经历此次的经济波动。与李总的谈话,让我感到之前想法的片面性。正如李总所说,刚起步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益处,在化解危机方面,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反应速度也更加从容。当然更为关键的是一林虽然是刚起步两年的企业,已具备了自身的企业理念和核心文化,尤其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能自我反思,不断完善和提高,厚积薄发——这已经显露出一家成熟企业的大家风范,一林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期待。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