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
将问题简单化,是高智慧的体现。“多”不一定好,“合适”才好。
人简单不了,往往是受限于追求繁杂的思维定势。
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信息, 并善抓根本,并用最简略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表述。
反问立论前提,就不会作茧自缚。
假如你是某著名大学的高材生,非常幸运的被某个著名科学家聘请为实验助手。一天,科学家正在进行某项实验,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便请你帮忙做一件事——他拿出一个梨形玻璃泡,对你说:“ 请把它的容积计算一下,我需要这个数据。”
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方形、圆形,而是梨形,计算起来, 就不那么容易了。
接过灯泡后,你是否会调动大学里学过的有关知识,又是拿标尺测量、又是在纸上不断计算呢?如果这样做的,你可能是一个会应用知识的学生,但非常遗憾,你未必是一个办事有效率的人。
上述情景,曾经发生在“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实验室里。爱迪生有位叫阿普顿的助手,出身名门,是大学的高材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重的年代,阿普顿对小时候以卖报为生、自学成才的爱迪生很有些不以为然。
一天,爱迪生安排他做这样一个计算梨形灯泡容积的工作,他一会拿标尺测量、一会计算,几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但就是算不出来。
这时, 爱迪生进来了,他看看面前堆了一叠稿纸的阿普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拿起玻璃泡,倒满水,递给阿普顿说:“你去把玻璃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阿普顿这才恍然大悟: 哎呀, 原来这样简单!从此,他对爱迪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这个故事,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凡事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仿佛是与复杂结缘的:他们不仅把问题看得复杂,更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甚至钻到“牛角尖”里无法出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是顶级智慧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 特别重视简易的智慧。《易经》被尊为“ 百经” 之首,其“易”的含义通常有三个: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易》的卦,每一个都由“—”与“——”组成,简单至极,却又变化无穷。
有时候, 简单的方式才能最好地解决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建国初期, 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但是当时没有任何有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
显然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大家想尽了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工,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
花工所用的工具,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 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其他的管子也都照此办理。
于是,1 0 0根弯管,不到两个小时便把它们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为何众多的学者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却被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花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并不是这位花工的智力高于那一帮学者,而是学者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花工只求更简单地解决问题!
(二)“多”不一定好,“合适”才好我们往往认为: 做得越多就越有收获,想得越多就越深刻,写得越多就越有才华。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独立前,推举富兰克林和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的文件,由杰弗逊执笔。杰弗逊文才过人,最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东西评头论足。他将文件交给委员会审查时,在会议室中等了好久都没回音,于是非常急躁。
这时富兰克林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决定开帽子店的青年设计了一块招牌,写着“约翰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种礼帽。” 然后请朋友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说,“帽店”与“出售各种礼帽”意思重复,可以删去;第二位和第三位说, “ 制作” 和“ 现金” 可以省去;第四位则建议将约翰之外的字都划掉。
青年听取了朋友的意见,只留下约翰两个字,并在字下画了顶新颖的礼帽。店子开张后,大家都夸招牌新颖。
听了这个故事,杰弗逊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后来公布的独立宣言,的确是字字珠玑,成为震动世界的传世之作。
为何越简单反倒越好呢?
第一,是“合算”的需要,假如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繁杂?
第二,问题以更精炼的方式总结和处理,更能抓住要点!
(三)OMIT法:砍削与本质无关信息
有时问题难以解决,不是由于信息缺少,而是信息、枝蔓太多。这样往往会导致三种情况:①次要信息淹没主要信息,导致主次不分; ② 在枝节上、局部上耽误太多时间;③误入歧途,甚至走到反面。
O M I T即省略法,与e x c l u d e法(排除,拒绝)、Remove法(自原来位置取去拿开、排除)类似。此法在哲学史上有一著名典故——奥克姆剃刀:哲学家奥克姆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十分不满,认为其一直限于繁琐的概念演绎, 丢弃问题的根本。故提出要用“剃刀”将不必要的东西大大除掉。
(四)做一个“根本概括者”
根本概括者,即要善抓根本,并用最简略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表述。爱因斯坦一直把追求形式的简单性,作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说:“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以用精密公式表示的普遍特性,由此探索自然界的普遍真理。” 这一形式可能是一个概念、也可能是一公式,也可能是图表和符号。天才人物总是善于借助这些简洁但充满生命力的表述方式,将问题很好地表现出来。
爱因斯坦有一个最著名的能量、质量公式:E=MC,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就是根据这个简单公式, 人类开发出了核能,当然也包括制造出原子弹。
(五)反问立论前提有时候问题之所以繁杂,往往是由于立论前提有问题。有时或者在根本无法成立的前提下提出结论或办法,或者自设前提,作茧自缚。
亚历山大王在攻击哥丹城时,发现城大门口有一个用绳子绑得严严实实的大结——“哥丹结”。城中人称:“谁能解开它,谁就可以成为亚细亚王。”谁都不敢前去尝试。
亚历山大对此百般思索,终于有一天大悟:问题在于解开结,至于对解的方法,并无限制。于是他一刀朝大结砍去,结解开了,他成了亚细亚王。以前之所以没人敢尝试,在于他们自设前提:解结就是“拆绳”。
明代冯梦龙所著《智囊》,是一部研究智慧的经典。书中将“通简”放在第一部的“ 上等的智慧”之中。“通简”卷的序言是这样写的:“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
翻译成现代文, 大意是:世上许多事情,其实都是庸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要通情达理,以一种不把事情搞复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会象太阳一出冰雪融化一样解决了。
将问题巧妙转换有时候我们碰到问题,通过直接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但是,如果通过转换,将原本很难的问题,变为另外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效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问题转换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A问题实际上就是B问题;
A关系实际上就是B关系;
要解决A问题,就是要解决B问题。有时候,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直接的方式去解决,可能难度很大,甚至根本解决不了。
但是,假如将问题转换一下,将一个看似难的问题,通过材料、关系、方式、焦点方面的转换,转换为另一个好解决的问题,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问题转换是一种曲线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A问题实际上就是B问题;
A关系实际上就是B关系;
要解决A问题,就是
要解决B问题;
……
将问题进行转换,主要包括:
问题主体的转换:将本来是这个人的问题,转换为另外一个人的问题。问题类型的转换:将本来为这一类型的问题,转换为另一类型的问题。问题层次的转换:将这一层次的问题,转移为上一层次或下一层次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转换:将A情境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转换到B情境中去。问题对象的转换:如把自己的问题转换成别人的问题。
问题焦点的转换:将原来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原来不关注的另一焦点。问题方向的转换:即本来是这个方向的问题,转换为另一方向甚至完全相反方向。
现在,我们重点介绍4种转换:
(一)问题主体的转换一次, 一家建筑设
计院为某单位设计了几栋办公楼。办公楼盖好并投入使用了。该单位突然提出:各楼之间的员工交往频繁。如果各楼间连接路线不科学, 就会耽误时间,因此希望设计院在各楼之间,设计出最科学、最省时间的人行道。
设计师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都被一一被否定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设计师突然提出:现在不正是春天吗?我们不如在在楼群之间的主要路线上种点草。人们走的最多的路线, 肯定是最便捷的路线,因为,为了赶时间,人们走路时总是选择最近的道路。这样以来,就会在草地上留下最深最明显的痕迹。而根据这些痕迹设计出来的路线,就是最科学、最省时的路线。
这方案立即被采用,建筑设计院根据这些痕迹设计铺设的人行道,果然很受欢迎。
这是一个将问题进行转换的典型。本来是设计师的问题,却变成了行人的问题。
(二)问题性质的转换将对象的性质进行变化:本来是这一种性质,转变为另一种性质。上面那个故事,其实也包含着问题性质的变化:把本来是一个设计师“用脑”设计的问题,最后变成了行人“用脚”设计的问题。
我曾经和很多营销高手有过深入的探讨,他们经常谈到这样一个观点: 营销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学会把“!”变为“ ? ” , 即不要强力推销,而要更多地了解和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是一门大功夫, 也蕴藏着大智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不是自己下决心,而是让我们要影响的人自己下决心。让对方下决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让推销对象,变为帮自己出主意的老师。
有一位汽车推销员,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做成了生意:
一对夫妇到他的商店,希望购买一辆旧车,但来了好几次, 看了又看,都不满意,迟迟下不了决心。根据仔细观察,推销员发现这对夫妇自尊心很强,而且也爱挑剔。他想:如果照现在这种推销法,是无法让他们感到满意的。于是,他改变了推销方式,不但对他们的挑剔一点也不抱怨,反倒夸奖他们很有眼光,即使不买,他每次还是十分热情地送他们出门,并恳切地表示以后还要向他们请教。
几天后, “ 请教”的机会来了。一位顾客到商店里想卖掉自己的旧车,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500美元的低价成交。
之后,他打电话给那对夫妇,说有人向他推销一部旧车,但他拿不太准,所以想请他们夫妇过来指教。在热情的邀请下,那对夫妇很高兴,很快就过来了。约翰带他们仔细看了这辆车,然后说:“经过几次接触,我越来越敬佩你们。你们都是通晓汽车的人。这辆车,麻烦你们看一看,它到底能值多少钱?”
受到这样的尊敬,这对夫妇既吃惊又感动,对这辆车又摸又看,最后说:“我们认为,如果车主愿意以800美元卖掉,您就立即买下来吧。”
推销员对他们的建议再次感谢,然后提出:“假如我花这么多钱把车买下,您不想再从我这里买走吗?”
“很愿意啊!”当妻子的立即说。不过立即又开始犹犹豫豫,说:“你先买下的话, 不要加价吗?”“ 没关系, 这点您不用担心,既然是你们看准的,就照800美元给您吧!”
那对夫妇高高兴兴地从他手上将这辆车买走了,双方皆大欢喜。
这位推销员确实是一个转换问题的高手。首先, 他把对象的性质变了:本来是推销的对象,却变为了自己请教的老师。与此同时,他又将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改变:把一个推销汽车的问题,转换为一个请教他人的问题。这一请教,满足了别人的自尊感和骄傲感,达到了比直接推销更好的效果。
(三)问题焦点的转换问题焦点的转换是将原来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原来不关注的另一焦点。古代有一个县令,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他四处寻医求诊,但一点好转都没有。后来,他请了一位名医给他看病,名医问了问他的病情,把脉之后, 一本正经地说:“你这是月经失调。”
县令一听, 啼笑皆非,拂袖而去。以后,逢人便讲这件怪事,每说一回,便捧腹大笑一回。
不曾想,时日不多,县令的病竟不治而愈。此时,他也恍然大悟,立即到名医府上拜谢。名医告诉他:“你患的是郁结心病,要治好你的病,没有比笑更好的药。”
瞧,焦点一转换,原来的病也就一下痊愈了。(四)问题方向的转换问题方向的转换,即本来是这个方向的问题,转换为另一方向甚至完全相反方向。
我的朋友Emi l y Ya u小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后来又在全球著名的咨询顾问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工作多年。最近,她写了一本《哈佛MBA没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可拥有哈佛MBA毕业生的商业头脑》的书。
她在这书中讲到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
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参加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成千上万本宣传册被印刷出来。
但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几天,竞选办公室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册子中的一张照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他们无权使用,因为照片的版权为某家照相馆所有。竞选办公室十分恐慌,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重新进行印刷了。但如果就这样分发出去,那家照相馆很可能会因此索要一笔数额巨大的版权费。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派一个代表去和照相馆谈判,尽快争取到一个较低的价格。但竞选办公室选择的却是另一种方式。他们通知该照相馆: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宣传册中放上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张照片也在备选的照片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竞选办公室决定将这次宣传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回,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权利。
结果,竞选办公室在两天内就接到了该照相馆的投标和支票。结果竞选办公室不仅摆脱了可能侵权的不利地位,而且还因此获得了一笔收入。
一个本来有可能是向对方付费的问题,通过这一转换,变为了对方向己方付费的问题!这一来,通过问题方向的转换,不仅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