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份”,国内有近700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过去累积的失业人群,今年的就业形势格外严峻。不过,就业压力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市场需求的情况也极为普遍,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缺乏基本能力,“不好用”。
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一矛盾让中国解决就业问题时十分棘手。当前中国在就业问题上的尴尬,与中国的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早已变成了大众教育,但在发展思路上却仍抱着精英教育不撒手。大学教育在通识教育、基本素质教育方面严重不足,容易导致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与中国在全球产业和市场中的定位匹配。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未来很长时间仍将保持这一定位,但会向“世界工厂2.0”升级。而国内目前的教育体系却与此相去甚远。现有的高等教育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主体,占用了最多的教育资源,却难以为“世界工厂2.0”提供足够多的合格劳动者。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来临,中国人力供应体系与需求的不匹配,将会演变为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劳动力风险。
这方面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在欧债危机冲击下的欧洲各国,德国和奥地利年轻人的失业率低于8%,而西班牙则高达56%,意大利为38%。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德国劳工部长URSULA VON DER LEYEN指出,德奥两国年轻人失业率低,与两国的双轨制教育系统有关。双轨制教育系统虽然基于老传统,但正式成型是在1969年。双轨制教育的一轨是大学高等教育,这与世界各国并无太大差别。有特色的是教育系统的另一轨——规范而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在德国,如果年轻人对大学不感兴趣或者考不上大学的,可以参加这一种教学计划,一周在一个工厂工作3-4天,工厂支付薪水并教他们相关技能。剩下的时间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专业课程。商业和行业协会确保工作和教学相匹配。经过差不多3年左右的训练,他们就能拿到认证,如果给工厂的印象不错,还能留下来成为全职员工。在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每3个人中就有2个通过这种职业教育体系,然后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些人成为蓝领工人,还有人从事销售和市场运营,以及运输业和农业等等。这种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一大优势,它能在培训期间让雇员和潜在雇主相互挑选。
除德奥之外,瑞士的培训体系也很有特点。在瑞士,他们的教育传统是把学徒关系和青年人正规教育相结合,相当一批年轻人在瑞士人富有传统的制造工厂或作坊里做学徒,得到不少技艺传承。这种教育培养系统的好处,是能够一直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当年轻人毕业之后,他们往往有工作可做。
从欧债危机之中欧元区国家的不同遭遇来看,德国与奥地利的双轨制教育系统、与之相关的产业结构,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瑞士等国能超然于危机,这是有原因的。有意思的是,德国最近与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要帮助他们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特别值得中国借鉴,甚至应该成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参照系。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中国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过去中国有人口红利,仗着人多,不缺劳动力。但今后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产业升级,势必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并且鼓励企业、社会参与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
“人口红利”不只是指年轻劳动力的数量,更要求劳动力的质量。中国要成功完成产业升级,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改革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