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英国人最喜爱的麦片品牌维他麦(Weetabix),被中国的光明食品一口气买下60%股权。消息传开,英国舆论一阵哗然,“中国人吃了我们的早餐!”不只是早餐麦片大厂,从英国最大的希斯洛国际机场、德国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葡萄牙最大的EDP电力公司,到丹麦的顶级音响B&O,越来越多的欧洲知名企业,现在都成了中国企业收购的目标。
欧洲,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最大市场。私募公司亚欧联合资本(A Capital)的最新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对欧洲的海外直接投资(ODI)高达126亿美元,不但比2011年大增了21%,更超过中国对北美和亚洲的投资加总。
“红色资本”不断涌向欧洲,最直接的原因:欧债危机爆发,经济衰退,给了中国“抄底”捡便宜的好机会。中企频频出手,扩大对欧洲企业和基础设施(机场、公用事业等)的投资力道。在中国官方的支持下(提供低利贷款和减税),高达93%的对欧投资,都来自国营企业。这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走出去的过程并不容易。
2005年,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准备收购美国第八大的优尼科石油公司。但在与雪佛龙石油展开拉锯战、美国国会出面干预之下,中海油最后撤回了收购。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宣布要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网络设备大厂3Com公司。
结果,被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打了回票。2009年,中铝与澳洲矿业巨擘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宣告失败。2010年,中化集团找上新加坡淡马锡,打算以500亿美元,联手竞购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的计划,同样也落空。比较起来,欧洲对中国金主们可就热络多了。欧洲企业不仅急需中国资金挹注,也希望透过新股东“搭桥”,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对中企来说,看上欧洲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升级。
欧洲最拿手的工业、汽车业、环保、医疗,都是中国“十二五”规划里,优先发展的项目。技术、专业知识、高价值品牌,来欧洲,全找得到。这股买欧洲的投资潮正在加速。
去年,大连万达集团才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娱乐,最近又传出,正在洽购欧洲一家大型连锁影城。而被美国“封杀”的华为,去年成功收购英国整合性光电研究中心(CIP),今年4月又拿到了意大利移动电信商Wind的13亿美元4G网络建置合约。《经济学人》分析,从中资大买欧洲,可以看出两个重要趋势。
第一,中国的海外投资,过去多以资源并购为主,但现在开始转向服务业并购。
这恰好符合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了抢攻中产阶级消费者,中国企业需要经营品牌、提升技术,而欧洲两者都有。
第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采用“少数股权收购”的投资方式。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务实做法,既可避免全面或多数收购引发的反弹,也省去了实际管理海外公司的困难。中企的海外投资,越来越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