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哈佛商业评论》,作者针对数千家企业做统计研究,找出数百家长期表现优良、堪称真材实料的卓越企业。研究揭示,它们在数十年的成功岁月中,采取的策略选择,都符合三项基本法则:
1.物美比价廉重要:竞争关键在产品差异化,而不是价格。
2.营收比成本重要:优先着重在增加营收,而不是降低成本。
3.没有其他法则了:应推动所有该进行的改革,以便执行法则1和2。
顶尖企业仿佛把这些法则奉为圭臬,引领他们面对从收购到多角化、从资源配置到订价策略等所有重大决策,极少有例外。
领导人的直觉经常落入谬误,而这些法则可以减少领导人用直觉判断的情况。例如,收入衰减时,难免会想缩减资产和投资,精省成本,粉饰公司的经营绩效数字。但绩优企业通常会认为,高成本是造就优质产品服务必须付出的代价,因而长期投入大量资源,创造非价格的价值,来开创更多营收。
企业领导人仰仗的策略与管理建议,大部分既不可靠、也不实用。原因在于那些指点我们的顾问,低估了机遇的影响力。企业的卓越成就,可能不过是随机波动的产物,管理大师却从中归结醒目的课题。执行长拿来夸耀的企业成就,可能只是幸运的巧合。哪些企业值得研究?它们为何与众不同?我们要如何效法它们?
严谨的研究付之阙如,我们在沮丧之余,也针对数千家企业展开一项统计研究,最后在其中拣选出数百家企业,它们维持卓越表现的时间长度,足称真材实料的绩优企业。接着,我们有一项惊人的发现:企业的卓越之路尽管多元化,但都刚好符合看似基本的三条法则:
1.物美比价廉重要:换句话说,竞争关键在产品差异化,而不是价格。
2.营收比成本重要:也就是说,优先着重在增加营收,而不是降低成本。
3.没有其他法则了:因此,你应推动所有该进行的改革,以便执行法则1和2。
前述法则没有特定的行为规范,甚至也没有通盘策略,而是企业创造多年卓越地位的根本观念。这些组织的领导人怎么知道要这么做?我们不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高阶主管在实践这些法则时是否有所知觉。然而,这些法则能够帮助今日与未来的领导人,提高自家企业交出数十年漂亮成绩单的机会。
□ 超越老调重弹
我们的研究动机,来自过去三十年“成功学”相关商业书籍与文章高涨的人气。这些著作当中,最知名的或许是1982年,汤姆·毕德士(Tom Peters)、罗伯特·华特曼(Robert Waterman)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还有2001年,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从A到A+》(From Good to Great),此外,还有许多名家。问题在于这些著作没有告诉读者任何准则,用以判断它们列举的标杆企业是否真金不怕火炼。机遇能让一家平凡的企业荣登冠军,绩效亮眼个一、两年,最多十年,就回到表现平平。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成功案例企业的优良绩效不只是凭运气,也就无从仿效他们的作为了。
我们决定正面解决机遇的问题,因而需要大量资料,才能找出喧哗声中的讯号。于是,我们从可得的最大资料库着手,也就是1966到2010年间,在美国证交所挂牌、总数超过25,000家企业的资料。我们以资产报酬率(ROA)评量企业表现:ROA能反映稳健的经营绩效,不像其他指标,像是总股东报酬,反映的可能是股市波动、投资人预期的变化,而不是企业的基本面表现。我们将表现优越的企业分为两类:
一是“奇迹型企业”(Miracle Worker),在所有25,000家企业里,它们的ROA排名经常落在前10%,而且频率高到足以显示它们的绩效极不可能是侥幸;
二是“长跑型企业”(Long Runner),它们的ROA排名落在前20%至40%,同样地,它们的绩效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不太可能只是凭运气。我们统称这两类企业为绩优企业。为了对照,我们也找出“凡人型企业”。
符合资格的奇迹型企业有174家,长跑型企业有170家。这两类企业的加总,就是能在上述尺度下跻身卓越之列的所有企业了。或许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检视19项众所周知的成功学著作,书中所谓的卓越企业,即使放宽到长跑型企业,也只有12%达到我们的绩优标准。
资料显示,绩优企业有各种形态与规模。3M公司以它闻名世界的创新,以及数千项产品,纵横消费与产业市场,跻身绩优企业之列。但靠着单一无专利产品打天下的WD-40,也榜上有名。WD-40原来是核弹的防腐蚀涂料,后来成为绞链润滑圣品。足迹遍布全球的麦当劳,是实至名归的绩优企业,但在我们研究期间只有43家分店的连锁自助餐厅露比(目前已成长至将近一百家),也毫不逊色。IBM受封绩优企业当之无愧,但当年规模只有IBM 0.5%的Syntel,也不遑多让。
□ 结论是“不一定”
为了理解卓越绩效的成因,我们就九个产业,分别选出“三重奏”代表组:每个代表组都由三家企业组成,三家企业分属三项绩效类别,代表组企业的选取,都经过年代重叠、相对规模的仔细配对。我们从中寻找行为差异,希望借此解释我们发现的某些绩效差异。例如,如果奇迹型企业的ROA优势,主要来自优厚毛利,我们就寻找可能导致毛利差异的行为。如果资产利用率表现突出,我们就寻找能驱动资产利用的行为。如果资料允许,我们就建立财务模型,估计这些行为差异对绩效的影响。例如,在我们的货运产业代表组中,奇迹型企业的核心地带货运(Heartland Express),完全仰赖毛利优势,保持顶尖的ROA,而毛利似乎是提高价格的结果。排除溢价后,重新计算公司的财务报表,结果证明:核心地带货运的毛利优厚,并因此而造成ROA较佳,可信的解释就在于订价。
接着,研究变得混乱。我们不断尝试解析,希望找出是哪些具体行为,可通盘解释企业卓越的原因,却一再走进死胡同。比方说,一开始,反并购策略看似是货运业优越绩效的动力:但在某个15年期间,表现顶尖的核心地带货运,并购活动却最为频繁。我们也无法断言,并购取向在其他产业必然是正面因素,例如在糖果业,奇迹型企业箭牌(Wrigley)与凡人型企业洛矶山巧克力工厂(Rocky Mountain Chocolate Factory),都呈现自然成长,但长跑型企业图绮罗(Tootsie Roll),就主要是靠并购达到成长的。
顾客区隔是关键吗?不是。创新呢?冒险精神呢?不是,都不是。所有的这些因素,对绩效的优秀、良好、普通,影响平均而相当。归结到最后,我们只剩下这个词:“不一定。”
我们想,或许能在这里学到的课题,就是企业只要做对生意、追对创新,或是走对路、冒对险,就能成功。但这些都是不言可喻的道理,全都派不上用场,就像商业人士常从所谓“做对事商学院”得到的那些建言:找对的人!(谁愿意所托非人?)“策略要明确!”(谁会在一开始就制定混淆的策略?)给顾客想要的!(谁会故意给顾客不需要的东西?)以上都是那些成功学研究里的金句。
于是,我们继续追问下去。
我们转移重点,不再关切这些企业做了什么,转而注意有关他们思维方式的假设,就在这时,一个实用的解释架构开始浮现。这个架构让我们看透,企业在变化多端的策略下,真正做些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做下这些决策。这些不同公司的决策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以收购决策为例,奇迹型企业的行为,就符合我们的法则,这些企业选择的交易,都能提升非价格定位,并带来高营收。其他行为要素也一样,从多角化到专精化、从走向全球市场到坚守本国市场,都是如此。唯一重要的因素,似乎就是遵守这些法则。
这些法则绝对不是老套。价格竞争大可以是获利的万灵丹,成本领导优势也可以是优越绩效的领先动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法则1:物美比价廉重要
每家企业都要面临一个抉择:以非价格利益为主要的竞争路线,像是优质的品牌、惊艳的风格,还是卓越的功能、耐用度或便利性;或者,在前述各个面向上达到最低可接受的标准,但以低价吸引顾客。奇迹型企业一面倒地采取前者。凡人型企业通常走价格竞争。长跑型企业在两者之间的倾向并不明显。
例如,1980年,美国货运公司在政府放松管制后,必须寻找定位区隔,成长的新机会纷纷出笼。然而,奇迹型企业核心地带货运,却决定维持现有地理范围,顾客数也维持相对少量,以便不管顾客的要求多么复杂,或是变化多端,都能提供稳定可靠而即时的服务。这项非价格属性的差异化,为核心地带货运带来大约10%的溢价,成为它持久的卓越获利能力关键。
对照之下,货运业代表组中的长跑型企业卫耐(Werner Enterprises)则双管齐下,同时拓展规模和范畴:服务扩及整个美国本土,同时提供更多样的服务。这条路线难免面临取舍。首先,卫耐的广大幅员与市场多样性,让它无法达成与核心地带同等水准的服务差异化,以收取类似的溢价。第二,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意味着必须偶尔接受利润较差的交易,让车辆保持运转,以维持适当的资产利用率。卫耐毕竟是长跑型企业,靠着一流的执行力,仍达成卓越的绩效,但从来没有登上奇迹型企业的宝座。
代表组里的凡人型企业是PAM运输服务(P.A.M. Trasportation Services),它的顾客层和服务种类,比卫耐还要狭隘,但以低价追求高销售量。说也奇怪,产业需求大于供给时,PAM发觉找不到司机,却背负着一堆闲置资产。为了恢复利润,PAM转而锁定汽车业,承揽货运业务。车厂面临寒冬时,PAM也跟着陷入苦海。PAM采取专精策略,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毕竟,核心地带也是专精经营。但PAM采取低价策略,这就有违法则了。
绩优企业摒弃非价格定位时,绩效通常会衰退。美泰格(Maytag)是我们的奇迹型企业之一,可惜只有昙花一现。自1966到1980年代中期,美泰格的ROA一直维持在前10%,这都要归功于它领先业界的产品:以暗喻产品可靠耐用的招牌人物“落寞维修员”为核心、独特的品牌形象,数万名独立经销商构成无远弗届的配销通路。
但当大卖场开始主宰零售业生态,美泰格以产品线多元化和调整售价作为对策,非价格定位和溢价随之失守。后来,美泰格的经营绩效大幅滑落,并在2006年被惠而浦(Whirlpool)收购。同样地,以产品范畴的多元化回应产业变化,并不见得有错,但美泰格因此丧失它的非价格定位优势,即使新策略带来负面后果仍不改方向。 我们并不认为企业可以忽略自身的相对价格定位,也不认为采取低价竞争的企业,可以忽视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我们只是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绩效卓越是因为品质更高,而不是价格更低。
记住,物美比价廉重要。竞争态势改变时,一如美泰格面临的情况,你可以在降低价格的同时,仍符合这条法则。重要的不是价格是否低于过去常态,而是价格仍高于竞争对手。美泰格采取多元化策略时,原本可限定在它能建立非价格定位优势的产品领域,即使这些产品领域的售价,低于它过去的订价。
非价格定位虽然好处多多,但不是没有风险。一般来说,走非价格竞争路线的企业,势必不断与破解秘诀的对手奋战。至少,走模仿路线的竞争者可能会混淆顾客视听,模糊既有业者辛苦创造的差异化。最糟的情况是,模仿者还可能发现更胜一筹的成功方程式。
别忘了,要密切注意破坏式威胁。抬高价格以提升毛利,能在竞争较不严苛的市场区隔里开创机会,可是也为产品廉价,但品质相当的潜在破坏式竞争者创造空间。不过,大家现在对破坏式创新已经相当了解,不但能相当准确地预测替代产品是否具备破坏式创新的潜力,还能稳健地部署防卫反击。在此提醒潜在的破坏式竞争者:效益最高及获利能力最强的破坏式竞争者,在发动攻击时,也会遵循这些法则。
法则2:营收比成本重要
企业不只必须创造价值,也要让价值化为利润留存。绩优企业由于有优越的毛利率,能借由高价格或高销售量,达成优于对手的营收,以积蓄优渥的利润。成本导向极少能带动优越的获利。
高价格带来高利润,这个概念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企业运用这个概念的范围之广,令我们叹服。以美国折扣商店的奇迹型企业家庭美元商店(Family Dollar Stores)为例,自1970年代中期,它就在折扣零售业知名业者中脱颖而出。或许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家庭美元商店有许多顾客属于贫穷阶层,它的成功却是因为采取高价定位。家庭美元商店能采取高价,是因为它提供较好的便利性和选择。它的商店较小,位于顾客较容易到达的地点,而许多顾客购买少量但多样的商品。经营这些商店势必成本较高,其实,和许多规模更大的竞争者相比,公司承担了较高的成本,与较低的效率。但家庭美元商店一贯的高价,让它享有长达数十年的毛利优势,ROA也因此比较好。
我们的代表组研究样本里有九家奇迹型企业,其中有八家,带动绩效的主要都是营收。第九家是宾州出身的杂货连锁店魏氏超市(Weis Markets),它走的是价格竞争,以低成本带动获利,后文会对它有更多讨论。八家中有六家,主要仰赖高价格达到营收水准,其他两家则偏重或全靠销售量取胜。
两家以量取胜的企业中,有一家是默克(Merck)。和制药业代表组里的长跑型企业礼来(Eli Lilly)相较之下,默克的全球化脚步更早、更成功,也更积极。默克遵循“物美比价廉重要”法则,在全球市场拒绝与类似产品做价格竞争。但由于低价市场的价格限制,默克无法以毛利做为优势的主要来源。于是,它靠专利保护药物的临床效果冲销量。默克挟着高销量,透过高于礼来的资产利用率获取高利润,这是它达成高ROA的主因。一如你可以在降价的同时,仍遵守“物美比价廉重要”法则,你也能在消除无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不违反“营收比成本重要”法则。但不要试着以成本领导,来达成利润优势。
法则3:没有其他法则了
这条法则强调一个令人不安(或者说松一口气的事实):要追求卓越的绩效,前两条法则绝对不容置喙。在考量企业绩效的其他决定因素,像是营运效能、人才培育、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奖酬制度等,我们看到各绩效类型企业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无疑地,这些与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都有重大的影响(怎么可能没有?),但我们无法就它们的重要性找出规则。
更具说服力的是,我们发现,个别企业就算在许多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上,改变处理方式,仍可维持绩优地位。为什么?答案是,他们所做的改变,让他们持续遵循前两条法则。换句话说,即使有那么多选择,顶尖企业却执着在寻求与低价格无关的定位,并采取营收驱动的获利方程式。
没有其他法则,并不表示你不必思考。即使可能无法避免一场痛苦的竞争力变革,你仍有责任放开心胸,主动寻求遵循法则的方法。要恪守前两条法则,需要发挥极高的创意。例如,在瞬息万变的零售衣饰市场,A&F(Abercrombie & Fitch)能保持领先的原因,是它愿意为自己和新产品线开创新形象,例如,abercrombie kids以小学生为目标市场,Hollister主打14至18岁青少年,而Gilly Hicks则瞄准年轻女性,但又始终坚持高品牌价值,以及高价位带动利润的公式。A&F避免促销和高折扣,服饰通常以定价的七折出售,相对高于许多同等级的服饰零售业者。2008年面临经济衰退时,A&F力挽狂澜,不愿跟着其他衣饰业者走上折扣之路,引来分析师诸多批评,因为它的同店销售额跌幅比竞争者多。但它的坚持捍卫了品牌特性,随着近来的经济复苏,A&F也回复竞争者难以赶上的获利水准,因为这些竞争者已经向消费者招认,一件T恤其实不值30美元。
在医药业,顶尖企业成功地从内制转为合资,再到开放式创新,然而,在半导体业,我们看到资本投资增加,顾客组合扩张,都是“物美比价廉重要”的佐证。在糖果点心业,顶尖业者从国内通路拓展至全球通路,在医疗设施业,并购成为成长的基础。这些改变有利于提升销售量,而不是缩减成本,因此带来优渥利润。
我们应该指出,创造价值的方式与获取价值的方式,两者之间不见得一定有关联。虽然走价格竞争路线的企业,不可能以高价格获取价值,但价格定位和利润公式的其他组合方式,至少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就像我们说的,非价格定位通常和高价或高销量有关。概念上而言,重心不在价格的企业,仍可从低成本着手带动获利,只是在我们的研究里,没见过这类案例。从算术上看,低价定位(价廉比物美重要)能带动足够的销售量,让资产利用率高到能确保优渥的获利(营收比成本重要),但也从没看过这类案例。我们的研究显示,走低价路线的企业,往往得仰赖低成本才能获利。
杂货连锁店魏氏商店的成功显示,低价定位和低成本利润公式是有效的。这家奇迹型企业,比竞争者早数十年引进售价低、生产成本更低的自有品牌,创造了更丰厚的利润。魏氏的ROA因而连续28年,都保持在前10%,也成为我们法则1和2的鲜明例外。
但如果要走价格竞争,终究会遇到更擅长削价的对手。随着其他杂货业者采取自有品牌计划、折扣零售业者跨足杂货业,魏氏的优势也在1980年代开始走下坡。事实证明,魏氏无法适应市场,1996年后再也没有进入前10%。我们的长跑型企业普宝利(Publix)享有利润成长,但魏氏却没有足够的胆识改头换面,透过经营店内热食、药妆店、有机商品,或是民族风味食物专卖店等,进行差异化。关键在于,如果你想突破重围,就应致力于运用第一条法则创造价值,以第二条法则获取价值。
运用法则的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家公司的竞争定位和获利公式。我们的经验显示,许多资深领导人缺乏这种自知,主要是因为企业往往过分偏重在今昔对照,如果看到进步,经常就宣称胜利。他们忘记自己要在当下、眼前,与外部对手竞争。标杆比较可能有帮助,但在许多状况下,它演变为单一面向的比较(我们的产品是否比较耐用?我们的研发支出是否比较高?),而不是深入分析所有绩效面向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与许多获利因素之间,有时会有微妙取舍的关联。
法则的运用方式如下:下次你要在互为竞争的优先事项之间,分配稀少资源时,思考一下,哪项方案对提升定位的非价格要素贡献最多?哪项能让你提高价格或销量?这些就是你该同意的方案。
如果营运效能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缩减预算,但你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创造差异化,就该选择创新。但如果营运效能发挥到极限,是为了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服务水准,而创新措施似乎是要用较低的成本来维持现有服务水准,那么就应选择多关注照顾营运人员。
公司的高阶主管,是否以规模经济作为收购案的理由?或者他们是把这当成扩张的机会,让公司已经在现有市场取得的非价格定位,能借此发挥成长潜力?如果是前者,就算收购是个不错的构想,甚至是公司留在市场里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法实践后者,就不太可能看到卓越的绩效。
了解这些法则,可减少主管用直觉判断事情:不管是单一领导人的愿景,或是高阶主管团队的集体灵感(通常是事后诸葛)。环境不明且资料不清时(这是常有的事),你需要规则以确保自己对资料的诠释,较可能引导达成你想达成的结果。
这些法则在下面的情况尤其有效:当必须处理那些主宰许多人的生活、经常牵连出后果严重、让人生畏的财务比率时。在ROA、现金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价值等比率里,分子是某个营收项目,分母则是某个资产项目。当顾客不再愿意为你的最新创新掏腰包,导致营收开始下降时,为了提升比率,缩小分母经常成为一条方便的捷径。长久以来,许多经理人认为这是错的,却还是照做,因为他们受到同样诱人的直觉误导,认为削减成本具有更快速、显著而稳当的效果。
当你感受到随波逐流的压力,不妨运用我们的研究来向大家说明:企业多半不会因削减成本或资产,而真正变得卓越,只有获利才能带领他们走上卓越之路。卓越企业通常认为,高成本原本就是成就卓越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甚至是卓越企业的标准见解。其实,许多卓越企业对于如何支出和投资,相当有概念。这些组织长期把重大资源投入创造非价格价值,创造更高的营收。你可以跟大家指出,成功的企业误入歧途,以削减短期成本或撤资,求取表面太平之时,反而更可能摧毁他们最想提升的事物。(作者简介:迈可·雷诺(Michael E. Raynor),德勤咨询服务公司(Deloitte Services LP)总裁。穆塔兹·阿梅德(Mumtaz Ahmed),德勤顾问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 LLP)董事长、德勤事业群(Deloitte LLP)策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