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庆鸿机电:中国放电加工行业的领跑者
2013-09-22 14:40:45

    庆鸿机电是台湾首家,全球第二家配备线性马达线切割机的制造厂商,作为中国放电加工行业的领跑者,庆鸿能够提供完善的解决加工背隙问题方案,加上独步全球的6秒内自动装线装置,缔造了多项“台湾第一”的殊荣和神话。其研发的自动穿线系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在融合了瑞士和日本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创意,研制出的第三代自动创新系统,而新开发的高精密龙门移动型Q4025L线切割机,更具有无接触、无磨耗、零背隙,可以永保加工精度等特点,完全改善机械加工的背隙困扰。日前,本刊记者有幸再次采访了庆鸿机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雄先生。
    1975年初,王武雄毅然而然地离开工作十年的松下公司,创建了庆鸿机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火花机、慢走丝线切割机等模具制造特种加工设备的研发制造。曾与日本沙迪克、三菱展开合作,尤其是与全球最大的瑞士公司夏米尔建立ODM合作长达20年之久,配合原厂需要规格,庆鸿完成设计和制造,为庆鸿的人才培养、产品品质提升,做事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庆鸿在电加工行业之门。

全球领先的线性马达技术 
    庆鸿机电专注于模具设备行业的创新研发,成功构架完整的放电加工机体系,不仅成功将线性马达整合在设备上,配合自主研发的高速自动穿丝装置,机器设备行销全球市场,在放电加工行业形成了台湾、日本与瑞士三足鼎立的局面。庆鸿推出的高精密龙门型Q4025L线性马达切割机,不仅日本同行业震撼,在某些功能上更是一举超越了日系线切割机。2013年台北国际工具机展上拿下研发创新产品机床类优等奖,展现了台湾机床制造行业世界级工艺水平。
    王武雄表示,由于精密模具在机械加工中因背隙问题而产生的误差长期困扰业界,传统式的螺杆驱动,长期使用会因磨耗增加,背隙日益扩大而导致精度变差。为保持加工精度,只能更换螺杆,机床设备应用线性马达后,这一困惑便迎刃而解。运用线性马达具有无接触、无磨耗、零背隙,可以永保加工精度,达到免更换的目标,完全改善机械加工的背隙困扰,线性马达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这一领域的颠覆性突破。
    高精密龙门型Q4025L线性切割机拥有日本、台湾、大陆等多项专利技术,采用全球首创的龙门移动式设计、具有热变位对称设计、能平衡抵消的高刚性结构设计等,搭载线性马达驱动,加工槽水温在±0.3℃,使用完全自制的PC BASED CNC控制器,独步全球6秒内完成穿线,线径可达0.07mm,具有龙门式结构高精度加工特性外,更能显着地减少20%的占地空间。“目前中国台湾的慢走丝线切割机的产业技术有很多方面并不逊于瑞士和日本,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王武雄信心十足地说道。
屡获各项专利技术和奖项
    庆鸿的机器设计着重“节能低耗、绿色环保、资源再利用”整体考虑,采用自行研制的ESL节能回路,可再生能量回送,能够节省20%的电能,一年365天持续加工可减少一笔可观的用电成本,同时也可减少电源箱体热量,降低冷气空调的耗电量。在不久之前的日本东京国际机床展上,这款全新首创的机型让一些同行刮目相看,就连日本牧野公司社长也两次率技术人员来参观。而瑞士GF阿奇夏米尔公司的总裁也在上届欧州国际机床展后,还专程参观了台湾庆鸿工厂,亲眼见证了庆鸿的实力,对庆鸿的技术和产品赞叹不已。
    庆鸿机电不断追求卓越,在EDM界累计专利总数为台湾之首,展现实践创新研发带动产业升级,也将线性马达技术应用在高速雕铣机上,以线性马达移动高速度的优异表现,加上零背隙,高加工精度,无磨耗,线性马达长期使用免更换等优点,庆鸿线切割机、雕模放电加工机在市场受到客户的认可和青睐,在线性马达研制技术与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庆鸿机电堪称中国EDM设备的龙头企业,在机器设备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情况下,庆鸿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目前,获得第13届工业精锐将,屡获国际ISO认证,欧洲CE认证,工业楷模、小巨人奖、国家盘石奖及台湾精品奖等奖项。“我们的直线电动机也是值得骄傲的,虽然我们比沙迪克晚一步推向市场,但体积更小,动力更大,用电更省,效率更高。”王武雄先生自豪地说。
    作为放电加工行业的领跑者,庆鸿机电凭借其自主创新研发的理念,以自主掌控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不受制于任何人的自强精神,持续创新研发的产品在实用性、合理化、高效率和性价比方面都独具竞争优势。对于未来,王武雄表示,虽然中国大陆发展电加工技术比中国台湾更早,只是做得还不够完整,但他相信,只要两岸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就会像阿奇夏米尔和沙迪克那样生产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推动中国放电加工行业进步,也为华人机械行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王武雄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了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深大义,他以其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倾注给了庆鸿机电,也倾注给了中国的电加工事业,庆鸿机电也随着王武雄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华人电加工事业的历史上,更镌刻在中国机械行业的史册里。■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