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为吸取金融经济容易导致波动的教训,奥巴马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希望以制造业的复兴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日前,美国“先进制造业合作委员会”(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发布未来展望,划出了11个技术领域,认为将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应当成为未来研发行动的重点。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该委员会强调的部分内容。该委员会由奥巴马总统发起成立,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按国内的传统语言,我们将之称为美版“战略新兴产业”,有可能成为美国“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总体来看,这些“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自动化、人性化与精细化的基本特征,尽可能地使用机器替代人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诸多领域中,涵盖了原材料、制造理念、制造工艺及制造方式等多个环节,既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未来工业”如增材制造(即3D打印)、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工业、纳米工业以及生物工业,也包括一些传统工业的“升级版”如数字制造技术、先进成形与连接技术以及传感、测量和过程控制。从展望中,我们几可看到一副未来工业生产的图景——人工智能,全自动化,借助各种辅助工具,产业工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对其中的三项制造技术非常感兴趣。相比于其他略显“科幻”的技术,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无疑更加贴近中国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可能率先被国内制造业引进(事实上,其中的一些已经在国内部分先进工厂里实现了)。数字制造与增材制造一起,可以帮助工程师迅速将理念变现;工业机器人则能大幅替代人工,高效、高精度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随之而来的疑问是,既然国内已经有企业(北京现代是中韩合资的企业)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为什么这样的工艺并没有惠及国产品牌呢?一个尴尬是,中国虽然已经实现利用工业机器人制造汽车,但在工业机器人本身的生产制造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80%的市场份额被国际巨头占据;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还没有完全自主化,难以形成突破。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及德国这些更先进的工业国,能够更理直气壮地把工业机器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因他们不仅能够使用机器人,还可以从原材料开始,实现机器人的生产、组装与运作。这是国内企业有心学习,也学不到的。中国工业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基础工业的落后;只有在基础工业上全面突破,中国的工业才能从做大走向做强。或许也是看到了这一点,美版的“战略新兴产业”覆盖了制造流程上的多个环节,未来工业的竞争力,也正是体现在这些不易被模仿“山寨”的关键领域中。
那么,中国有机会在这些关键领域实现逼近甚至赶超吗?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要素:
一是自身的产学研能否紧密结合,先发展出适用于现阶段的工业技术,然后再朝着“未来技术”演进;
二是可以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储备;
三是招徕海外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回国效力;
四是营造良好的、具有创新亲和力的商业氛围,这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指出的是,在美版“战略新兴产业”上,我们不仅需要看到技术上的差距,更要看到“制度鼓励创新”上的差距。以上这四方面要素,都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或许是在中国推行赶超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之前,最应当,也最有可能做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