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中国-欧洲就业与发展”演讲会上发布了《2013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从2011年开始,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这种人口转变态势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反映,就是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企业招工难愈演愈烈。
作为一个必然的结果,普通劳动者工资以强劲的势头上涨。他指出,以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例,2003-2012年期间,在外出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工资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2%,2011年更达到了21.2%,2012年在GDP增速降到7.8%的情况下,农民工工资照样增长了11.8%。但他也指出,鉴于长期以来工资水平的提高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工资上涨无疑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均衡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整体而言,工资上涨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则制造业比较优势乃至竞争力的下降速度过快,没有足够的调整和改善时间,则会使过多的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猝死,投资撤离和企业大规模外迁,就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休克疗法,反而不利于顺利转型。
这种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框架还需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之中,中国劳动力数量实际并不短缺,短缺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质量难以提高,致使难以创造出如人口不足中国三分之一的美国般的更多的产出。当下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现象的出现,更多的是居民社会综合生活成本的提高尤其是房地产高涨造成的,然而即使在当下的社会工资水平结构中,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依然还是主流,也即更多的劳动力并无进行专业复杂学习的时间和财力,这当然也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密切相关。三中全会确定的农地入市在长期内有助于增进农民工的技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短期依然无法实现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劳动力退出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进行产业升级可能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