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制造将如何避免四年后“啪啪啪”打脸呢?
强烈召唤“工匠精神”
中国历来有一个特点:国家越是鼓励什么,就是越缺失什么!也正基于此,“工匠精神”在今年被政府反复提到。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毫无疑问,日本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注重产品细节,追求精益求精,这让日货成为备受追捧的对象。尤其是此前有媒体曝出“国人到日本买的马桶其实是中国产的”,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的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这样的数字直接道出了中国制造的尴尬,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制造的产品缺少工匠精神,一味追求“物美价廉”,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创新、科技以及情怀。需要深刻认识的是,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30年前的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钱包越来越鼓,人们需要高品质的高端产品。
显然,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转型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需要重新召唤工匠精神,像古代制造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产品那样精益求精,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制造的颓势,走出低端制造的泥淖,重振中国制造!
避免过度注射“兴奋剂”
中国企业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政府别跟着掺和,产业就不会过热,越是政府关注的产业,越是一地鸡毛。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过去的汽车、光伏产业到当下的机器人产业都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成为政府评价政绩的一个重要选择。这使得一些没有产业基础和条件的市、县政府都在搞,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调节作用,成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一大诱因。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自去年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机器人产业火爆如潮。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的“兴奋剂”,如雨后春笋一般进入机器人领域。据此前的数据显示,2016年4月份全国有机器人企业3400家,6月份3800多家,增幅为12.68%。而这3800多家企业,还只是粗略统计,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另外,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就超过40多家,着实令人惊叹。一些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产品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从事最低端的仿造、组装,这离“高端产业低端化”远吗?
无疑,一些企业是看到了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想通过这个路径,骗国家的钱,短时间“挣快钱”,这样的例子在以往的某些行业屡见不鲜。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和技术,搞来搞去也没什么具体突破,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还不是靠进口。甚至有些企业大言不惭的自称“国际领先、替补空白”,实际上是满地鸡毛,骗取补助才是真。如此循环下去,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如何重振中国制造?我想,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国家扶持,会通过创新研发脚踏实地不断发展!越是获得“兴奋剂”的企业,最后将无药可救!
避免过度注射“兴奋剂”,才是中国制造的最佳良药。
守住制造人的“节操”
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因制造业的低迷,陷入寒冬。据称,不少工厂的负责人“转型”投资房地产,工厂十室九空!有老板坦言:“最好的赚钱的还是买房子。”这样的情况在银行贷款中明显表现出来。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七月份经济数据显示,4636亿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房屋贷款达到4575亿,占当中的99%,企业信贷则为负增长。这足矣引起市场的注意,说好的“实业兴邦”呢?
不可否认,投身房地产是“发财”的捷径。但是更应该认识的是,房地产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所在,是不劳而获的杰出代表。作为制造人来说,放弃制造业,投身房地产,并非明智之选。想想外国的一些百年企业,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都经历过艰难险阻,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境就退缩。更有一些家族企业,经历过几代人的打拼,他们坚持自己所坚持的,执着在自己的领域,最终成就了几代人的梦想!
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份子,更应该坚守“节操”,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要想到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当然,这样说话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但需要正视的是,经济的潮起潮落很正常,制造业的低迷也很正常,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商业革命,大浪淘沙,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王者。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低端制造业还会持续下滑,因为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体量,而是质量。如果你真正关心制造业的发展,请更多地注重品质、注重创新,从根本上改革,走出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
下一个四年很短,到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奥运会,更是直面中国制造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的体系下,各国之间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不需要“脑残”一样的抵制日货、美货,作为消费者,只会选择“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