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50米长、10米高的工作面刷漆,如使用剪型高空作业平台,2个工人花费9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如果使用脚手架,5个工人需要花费长达130个小时才能完成。在未来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工作效率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前景看好。据有关报道,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大约每0.3亿GDP就需要一台高空作业车,而中国是5.19亿GDP才有一台高空作业车,大约拥有15-20倍的发展空间。
不过,拿下这个市场并不容易。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和分析、云计算、物联网(IoT)、机器人和增量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增长正在迅速改变高空作业车行业的制造能力和价值主张。如何迎接这个挑战,成为横亘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国高空作业车行业领军者海伦哲的破局之道是技术领先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从跟随到引领
早在2008年之前,杭州一家合资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高空作业车厂商。2009年成为整个行业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在那一年,海伦哲成功取代前者,登上高空作业车产业的老大宝座,这一坐就是十年。
海伦哲之所以能够实现后来者居上,与其不懈追求满足客户需求,不懈追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有关。当主要竞争对手的关注点还在传统的折叠臂车型和中低高度车型上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度仅从13米增加到14米时,海伦哲则快速进行结构升级、技术升级,在先进的伸缩臂、混合臂和技术含量更高的大高度车型上持续投入,形成了行业内最齐全的产品组合,最宽广的高度范围,现在已能做到45米高度的作业车,正在按照计划开发60米高度级的产品,而国内其他同行目前普遍停留在生产30米左右高度高空作业车的水平。
事实上,海伦哲走得更远。多年前,海伦哲就在洞悉国内外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判断出高空作业车行业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也因此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至今在这些方面均已斩获佳绩。
在小型化方面,海伦哲两年前就开发出了基于皮卡底盘的紧凑型高空作业车和行驶高度低于2.5米的低行驶高度高空作业车,前者可以满足城市狭小街巷的作业需求,而后者则适用于限高的桥涵、隧道等场景。在轻量化方面,海伦哲不断进行材料和工艺研究,将原来做臂架的钢板厚度从3-5毫米降低到现在的1.8-2毫米。基于此,海伦哲2017年在国内率先推出18米的蓝牌车,操作人员拥有C照即可,大大降低了用工门槛,深受租赁行业欢迎。在智能化方面,海伦哲通过自主研制的核心智能化零部件和核心控制系统,实现无人控制、安全自动报表等功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全系列产品智能化的制造商,即便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比较领先的。
“海伦哲小型化技术跟国际水平基本相当,仅在控制的精细化程度和平稳性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海伦哲这几年正在迎头赶上,预计2019年基本上达到国际水平。”主管技术的海伦哲副总经理蔡雷表示,“在互联网化方面,海伦哲在国内也率先布局。现在所有产品已经按计划全部联网,实现对车辆状态的监控,能够为用户使用和维护车辆提供更好的支持。什么部件该维修了,出现什么故障了,什么时候该保养了,通过数据联网都可以及时纠正。这些大数据对于我们下一步开发场景也是非常有益的。竞争对手要想达到海伦哲现在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持续创新独占鳌头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不停电作业,绝缘车市场空前增长。面对潜力巨大的绝缘高空作业车市场,海伦哲早已先行一步,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在部分用户中进行试用,目前反馈良好。而中美贸易战的进行可能对一些外贸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却为海伦哲产品替代美国产品独占国内市场创造了外部环境。
近几年,电源车发展很快,使用范围越来越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虽然电源车的发动机组与底盘均为外购获得,但海伦哲仍然坚持创新取胜,经过努力,海伦哲在安全性和低噪声两大痛点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安全性方面,海伦哲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在噪声方面,海伦哲做到比同行业低1-2分贝。通过差异化竞争,海伦哲在功率在100千瓦以上的大型电源车市场上占有率已达到40%左右,位居国内第一。
“尽管海伦哲在很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未来的竞争依然激烈,创新的步伐依然不能停歇。而要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就要持续创新,不能呆在舒适区。”蔡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