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四大病区
如何应对国运时刻的挑战?中国制造有几处硬仗是非打不可。这里重点讲的是“新质量思维”。
中国制造碰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类。
第一个是“造得不够好”。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对于质量的抱怨。产品容易坏,性能不达标等。很多人对于低端制造的认识,往往都集中在这里。这种认识,也容易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优质品牌,其实也是非常不公平。
第二个是“造得不够准”。产品质量很好,但为什么大家不会去买?这就是说对产品的定位缺乏认知,用户体验做得不够。如果从质量规格去看,基本都达标了,但是客户就是不去买。最近购买了一瓶西北某省出产的橄榄油,口味还是很醇香的,但体验很不好。它采用方形铁皮罐包装。但这个瓶装盖儿比较矮,用手拧开之后,就会弄一手油。而每次往外倒,多余的油会绕着包装瓶上方的方形区域,留有存油,感觉很不卫生。这个品牌本来是记不住的,但这一手油下来之后,就特意记住这个品牌,就是下次坚决不能购买。应该说,制造商对于用户的心思,基本没有判断,而只专注于产品本身。
第三个是“造得不够快”。能造出一些高端的产品,但速度特别地慢。例如中国支线飞机ARJ,一年产量大概是10多架。而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水平是什么?2018年,波音和空客的主力机型,每个月生产都在55架。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差距。
第四类是“造得不够格”,其实就是造不出来。很多卡脖子,或者短板,都是出现在这里。
如果仔细去追究中国制造的这四类扇区,会发现它们有共性的地方,那就是“质量内核”。如果将质量作为牛鼻子牵引的话,中国制造70%的问题都可以去解决。
在当前内外承压的国运时刻,需要推进中国的优质制造,而核心一点就是企业家需要把“质量思维”作为一种底线思维,而不是可学可不学、可管可不管。可以说,这种底线思维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任何企业都适合,任何管理者都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