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无药可医的东北经济
2020-12-07 10:54:19

 东北的民营企业不需要人才,不重视人才,存在严重的脑体倒挂,何谈留住人才?至于国有企业,你是不是人才其实无所谓,关键看一些其他方面,比如爹。在东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全靠爹的格局下,你拿什么留住人才?东北的产业格局,为人才提供蓄水池了么?显然没有!连东北人都不留在东北,你怎么指望外地人来?你怎么指望外地大学生扎根东北?
你的声音我听不见,这里太吵太乱;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为什么还不发言?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何勇《钟鼓楼》

当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专家或者经济学爱好者,为东北经济出谋划策时,东北人自己却表现出一种麻木和绝望:“大概是没救了吧。”


乍看起来,东北的情况并不那么悲观。

东北人均资源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比起寸土寸金的华北和江南,东北农业人口少,农业用地多,土地肥沃。

在工业基础方面,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国家重点重工业企业。

在教育方面,东北三省拥有211大学11所,再加上虽然不是211大学,却代表了很高水准的东北财经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即使去掉虽然名为211,却在第二批招生的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延边大学,东北也有十所高水平院校。而与东北人口差不多的河南,则只有郑州大学一所高水平院校。

社会结构上看,东北人由于少子化,导致了女性地位高,女孩上学比例高,从而使得人均教育年限长,教育投入大。而且东北的城市化程度一直很高,理论上有发展城市经济的可能性。农村的交通网络也较为发达。

有这么多便利条件,为什么东北的经济无药可救呢?

因为认真推敲起来,这些优势都不解决问题。

先说人均资源占有量。东北拥有很多石油和煤炭,然而这种资源实际上是全国共享的。一些东北人总把东北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国家的资源调拨,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些资源企业,本来就是国家建设的,资源也是国家所有的,不可能一方面投资建厂,一方面不求回报。事实上,正是国家的建厂,让东北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有了一定的繁荣。这些资源理应由全国共享,没有道理指责国家的调拨资源。

说到农业资源,大家会发现我一直在说东北的城市,而没有说东北的农村。原因就在于我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没有发言权。为数不多去过几次农村,也是在结婚后,去我爱人家。根据我有限的观察,东北农村经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近年来,东北农村生育率也开始下降,哪怕家里只有一个女孩,再次生育的欲望也不够强烈。让孩子念跟多的书,脱离农村成为了很多家庭的共识,再过十几年,东北农村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加之东北人没有特别强的土地观念,搞土地流转难度也不会太大,农业工业化施行后,东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从经济水平上看,东北农民因为人均拥有耕地量多,也不存在特别明显的赤贫阶层,只要家里有劳动力,就不会过得太惨,这和中国其他一些边远地区有明显区别。东北种植期只有半年,这样就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便利,外出务工农民,反哺农村经济的作用也就较为明显。所以,“快手”之类的直播平台,被东北农民所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东北农民有足够多的时间,并且不是特别为生计发愁,你可以说里面的内容Low,价值观也很成问题,但从骨子里,东北农民是热爱生活的。那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发展农业来振兴东北呢?

因为,第一,东北的农村经济没什么大问题,哪怕今后土地流转导致农民失地,农民也不会是受害者,而是受益者——与其他地方终年种地的农民不同,东北农民因为只种半年地,早就习惯了不种地的日子,知道失地后的生活怎么过。既然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对整体问题就不会有什么帮助。

第二,东北农村经济的占比其实不高。赵本山小品,以及最近兴起的直播,使得中国人认为东北文化就是农村文化。但实际上,东北人口和经济结构中,农村占比并不高。早在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5%的时代,东北城市化率就已经在50%上下了,近些年城市化速度不够快,只是因为城市化基数本来就够大,边际递减效应明显而已。发展农村经济,对解决东北经济问题,实在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很多专家提出的发展特色化种植,对东北的帮助非常非常有限。
在工业基础方面,东北的重工业并不是存量优势,而是存量负担。

《大国工匠》曾向中国人展示东北飞机制造业工匠的杰出,一把锉刀,能够加工出公差很低的部件来。问题是,第一,你的标准化设备是干什么的?飞机作为一种批量加工品,本来应该通过流水线作业,统一的工业标准,自动化生产流程来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你让老工人用锉刀加工,这种丢人的事儿你还当好事来说?第二,事实上,拥有这些老工人的东北重工业企业,生产水平也非常低下,尤其是精密制造行业。

就拿东北的优势项目国防工业来说。中国上世纪90年代,花钱无数最终沦为笑话,让王伟烈士殉国的歼8II型战斗机,由于加工精度太差,不同飞机之间的相同部件不能互相替换,甚至一架飞机的左右副油箱都不能互换,同样来自于沈阳的飞机发动机,经常飞着飞着就喷出来零件。山寨俄国Su-27的歼11战斗机,刚开始的几个批次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即使后续型号,如歼15等,也存在各种初级但致命的问题。

当成都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的世界上第三种四代机歼20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花了十几年时间山寨俄罗斯Su-30战斗机做出来的歼16,有着歼2070%的造价,和20%的性能,即使这样,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定,以至于国家不得不花外汇从俄罗斯进口Su-35解决换代问题。

同样,还有哈飞,在自己分出去的昌河厂已经能够研制出武直10并批量装备部队的情况下,还在80年代引进的法国海豚直升机身上修修补补。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龙头?说句不好听的,东北很多重工业企业的存在,不是因为他们能提供价值,而是国家怕工人失业,靠输血养着的。

在教育水平方面,东北确实做得不错,众多优质大学,每年为全国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注意,是全国,而不是东北。正如前面说的,东北的民营企业不需要人才,不重视人才,存在严重的脑体倒挂,何谈留住人才?至于国有企业,你是不是人才其实无所谓,关键看一些其他方面,比如爹。在东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全靠爹的格局下,你拿什么留住人才?东北的产业格局,为人才提供蓄水池了么?显然没有!连东北人都不留在东北,你怎么指望外地人来?你怎么指望外地大学生扎根东北?

但上面的社会因素都是可以解决的,大不了把所有人的大脑格式化一下,重新安装一下系统就可以了——虽然这种说法是扯淡,虽然所有解决方案只停留在毫无可能的理论上,但下面的问题,就是理论上都无法解决的了。

首先,东北的冬季太过寒冷。一年长达5个月的冬季,导致东北的生产生活成本非常的高。高寒导致取暖费用高昂,建筑要考虑保暖,同样增加造价。另一方面,高寒导致取暖消耗大量燃料,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加上剧烈变化的室内外温差,导致东北老年人生病多,既不利于人的健康,同时也导致医疗成本过高。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现代交通的发达,原有的工业布局已经被市场的自然选择所取代,加工制造业向南方乃至中原转移,已经形成必然趋势。不光是东北,像美国的五大湖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全球趋势了。

而且,东北不光是年轻人在外流,连老人都外流。家里经济条件如果过得去,年轻人会把老人送去海南,以避免冬季低温对心脑血管的伤害,以至于出现了黑龙江省三亚市的说法。而这些老人,都是相对生活水平还不错的老人,他们离开东北,对东北的消费,是一个巨大打击。


其次,东北的低生育率问题难以解决。我之前说过,东北的女性地位比较高。原因在于,东北的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而中国国家意志中一个主流思想就是强调男女平等。男女平等导致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导致低生育率,低生育率导致女性工作率高,女性工作率高导致男女更加平等,几个因素互为因果,再加上由于东北国企多使得东北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为到位,导致东北的生育率仅高于北京上海,大概只有1.3左右,远低于人口自然更替率平衡线2.6。

少子化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但东北尤其严重,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农民是中国生育的主力军,而现在连东北农民都只生一个了。原因在于,东北本来就是移民后代,缺少宗族观念,传宗接代意识不够强烈,加上东北农村的山沟村少,路边村多,城市的价值观渗透较为严重,使得农民也开始认同只生一个好。与生育率相对应,东北的初婚年龄也非常高。

即使在农村,新郎新娘的初婚年龄也普遍超过法定婚龄,这在其他地区是比较少见的。而在城市,男二十七八,女二十五六不结婚,家里是不会非常操心的,这就导致东北不但低生育,而且晚婚,老龄化压力更大。低生育率,加上人口外流,导致在今后几十年,东北人口将严重萎缩,同时老龄化程度会到达极其严重的水平,未富先老这个问题,在东北比全国其他地区严重得多。

2017年数据显示,黑龙江平均每1.33个在职职工供养一个退休职工,而全国平均水平是2.87个。全国平均水平就已经很低了,黑龙江不到一半。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个数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下降到1以下,结果就是社保资金巨额亏空,哪怕没有曲婉婷的伟大妈妈这种人,社保资金的缺口也难以填满。

再次,东北的社会人文环境,导致人口不可避免的流失。东北人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东北是我的故乡,但不是我祖祖辈辈的故乡,也未必是我孩子的故乡。东北人很少有对故土的眷恋。

一旦出去,就一去不回,很少反哺东北。所以,你很少看到东北人有回报家乡的想法,这不是忘恩负义,一方面,因为家乡给他们的只有不公,他们不想再去体验一次自己当年逃离的东西;另一方面,四海为家已经成为了东北人为数不多的文化基因。

防失联,长按二维码关注备用号


可以说,现在东北经济,已经没有了通过内生性变革改革的可能。东北目前的现状,也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改善东北的投资环境,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具体怎么改善,谁也不知道。

提高机构办事效率,需要打破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但在这个问题上,东北的病灶已经蔓延到每一寸肌肤了。商业资本是逐利的,不会把资金放到危墙之下,2015年东北接受天使投资的总额为700万元,而北京一个办公室都可能拿到比这片一亿多人生活的区域更多的投资。

事实上,东北经济已经无法挽救,出路只有两条,要么砸碎,要么放空。所谓砸碎,就是彻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国企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该破产的早死早投胎。国企主导的东北经济,或者说官僚主导的东北经济,只能一天天变坏。然而这势必会导致第二次下岗的产生。

然而,我之前也说过,下岗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下岗的补偿,下岗已经导致了东北的一次灾难,如果再用之前那种强盗方式,这一代东北人的性格可没有五零后那么温顺,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即使国家提出了正确的下岗政策,提供了足够的资金补偿,以东北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些补偿是否能真正到需要补偿的人手里,情况恐怕并不乐观。

所谓放空,就是国家不断的往东北填钱,直到东北低下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外流,导致这一区域人烟稀少,像底特律一样从休克中活过来。这个办法虽然消极,令人沮丧,但未必不是一个办法。

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不同,不存在所谓的实边问题。汉族人口的减少,并不会导致民族分离的产生。东北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中,只有朝鲜族没有彻底汉化,依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与生活习惯,但朝鲜族的人口出生率比汉族还低。

当然,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做法,已经彻底放弃了东北的造血功能,完全依靠输血过活,在经济上是一个无底洞,而且这个周期实在太长了,超过了正常人能够接受的范围。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