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阿里 还活得下去吗?
2020-12-17 11:18:15

 文:叶檀
来源:叶檀财经(ID:tancaijing)
文章已获授权


阿里面临关键转折。

遥想5年前的冬天,阿里和国家工商总局正面硬杠,以戏剧性开放悬疑片方式结尾。

这一次,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一切,都跟五年前不一样了。

1
撕开潜规则 阿里的第一次大战

2015年1月23日,工商总局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提出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这一棍子,捅翻了马蜂窝。

1月27日14时,淘宝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发表了《一个80后淘宝店小二的心声》,以店小二的天才文笔,直接开怼。

工商总局的态度非常值得琢磨。

来看看当时的报道。

1月27日晚上22点,工商总局回应“淘宝正品率37.25%”一事,表示标准统一,系委托第三方监测。定向监测是评估市场风险、警示违法经营的重要工作方式。

1月28日上午,国家工商总局在官网挂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系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问题,用了一个成语,养痈遗患。

工商总局态度很严厉,淘宝根本不认。同一天下午14点,淘宝发表声明,称网监司司长刘红亮程序失当、情绪执法,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如此剑拔弩张,撕破脸皮,剑指一个具体官员,太不寻常了。

到了1月29日,商务部、新华社下场。商务部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工商总局通报2014年下半年网购定向监测报告,相关企业提出异议,商务部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沈丹阳表示要对电商加大整治力度。新华社细数中国电商九大痛点,矛头直指淘宝。

就在同一天,淘宝的商家质疑了,工商总局抽检结果:没假货,请让我们死个明白。店小二和商家是阿里的相关群体,这背后是阿里的态度。

明面上来来回回数轮大战,背地里是长期暗流涌动。工商总局甚至说阿里傲慢。

马云的态度留下了转寰的余地,表示愿意打假,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注定要背负委屈和责任。

阿里大战工商之时,股价蒸发了上百亿美金,美国律师鼓动对巴巴(BABA)进行集体诉讼。

资本市场非常重要。工商暗示,早就想公布,考虑到阿里上市需求。白皮书公布之后,阿里股价大跌,引发集体诉讼。可阿里态度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美国集体诉讼,怎么办?

此后峰回路转,急转直上。

2015年1月28日18点,工商总局网站删除《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第二天原文链接打不开。

2015年1月30日,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与马云会面,一方表示配合政府打假,另一方的新闻发言人介绍了工商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开展行政指导的有关情况,表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是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并不是白皮书,该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世纪大和解,吃瓜群众惊得西瓜掉一地。

这场和解透露着诸多诡异气息,阿里如此强硬显得背景不同寻常,处于风口浪尖还能全身而退,当时的中国和一些人确实需要阿里,而阿里有一定的道理,却也有恃无恐。

而工商一方呢?白皮书的事很怪异,摘一段摆渡,白皮书是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连白皮书都可以变成会议纪录,简直不明所以。

工商的喊话,大概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处于漩涡中心的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司司长刘红亮,很早就切入中国电子商务领域,被各种扒皮,甚至包括在座谈会中一再强调自己的年薪不如别人的月薪高,全被扒出来了。

刘红亮以后如何?没有被处理,没有升职,依然干着熟悉的事。

有关部门的紧盯,阿里的强势,各路深喉,有关部门的不满已经显露出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省局切入,一是背个锅,二是大家比较熟悉,合作起来更顺畅一些。

2017年3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工商阿里大数据交互平台”,成为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

一件天大的事情就此翻篇。事后看,把当时的事抬高到法治新阶段、市场经济的胜利等等,都是无稽之谈。不过是博弈第一轮。

有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才知道意味着什么。

2
一只金融毒蚂蚁?

第二个坎是金融,阿里必须转变基因才能过去。

2020年,是阿里的又一个关键之年。疫情利于互联网,但政策并不。时移势易,阿里无法像2015年那样牛气冲天。

看看搜索指数就知道,连阿里投过的媒体,放的也是中立的文章,甚至爆出阿里的大料。类似于原阿里太子蒋凡私生活被彻底屏蔽的事,不会再有了。

每到关键时刻,准有美国的集体诉讼。

上一次大战时,投资者指控阿里上市时未披露上市前已遭工商总局警告的事宜,最终支付2.5亿美元,达成和解。这一次,因为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美国的阿里投资者怒了,估计原来有些人举着镰刀冲向菜地,没想到突然没了,感情上和利益上都接受不了。

11月13日,阿里巴巴美股投资者入禀纽约法院,指控公司及其高层在蚂蚁集团IPO过程中,作出重大虚假或误导性陈述。

现在关键的不是蚂蚁能不能上市,而是蚂蚁的金融模式难以为继,营收会大幅下降。

蚂蚁集团上市被按下暂停键,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此举的要害在于,直接去掉蚂蚁杠杆,拿起蚂蚁最大的钱袋子。

本来人家吃着火锅唱着歌,现在,火锅被一把端走,吃锅的人一脸茫然。

这一幕,在历史定格。

蚂蚁原有的小贷模式一定、必定以及肯定会改变,杠杆过高,大到不能倒,风险过大,跟其他金融机构不公平竞争。

黄奇帆先生在重庆时促成与马云合作此事,他了解蚂蚁。

黄奇帆表示:“马云几千亿花呗、借呗,钱从哪里来?先银行贷款,再发ABS。花呗、借呗30多亿资本金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

“这100倍贷款没问题,他的30多亿,1比2点几放贷,银行给了他五六十亿贷款,形成了90亿左右。然后他去资本市场上搞ABS的时候,因为我们常规资本市场发ABS没有规定循环多少遍的约定。常规的一个小金融机构,如果放了10个亿贷款,去发ABS10个亿再放出去,可能要一年,它循环三四次已经两三年过去了,原来第一轮的资产早就收回了。”

整个过程都不违法。

当时,黄奇帆向马云提出的五条要求是:
第一,资本金来源必须是母集团注资,不能像P2P那样来自网民;
第二,小贷公司的钱要贷给客户链,不要向无关的网民放贷款;
第三,贷款资金必须按中国银银监会规定的2.3倍拆借融资;
第四,后续贷款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合规的ABS融资;
第五,业务可以辐射到全国,但总部必须注册在重庆。

这五条,让小贷延迟了爆雷,甚至不爆雷。

为了控制风险,央行决定,ABS最多只能循环5次,其实主要由各地自行决定。2012年,重庆就规定,小贷经营规模是最高放大2.3倍。

2017年新规,对ABS影响最大的两条限制:ABS不再出表,纳入表内监管;ABS融资纳入杠杆经营比例。

ABS新规对蚂蚁小贷不致命,聪明人多,问题好解决。

黄奇帆解释了变通的办法,将蚂蚁小微小贷公司、蚂蚁商诚小贷公司的资金从30亿提升到100亿以上,通过银行贷款依然能够获得500亿以上的资金,之后再通过最多5轮ABS,同样能够获得3000亿资金。

在现金贷新规下,蚂蚁有意识降低了ABS规模。上交所债务信息平台数据显示,从2017年年末开始,蚂蚁ABS项目的发行规模已经从300亿元下降到100亿元。

规模下降,运行还在继续。11月24日,上交所公司债务项目信息平台显示,蚂蚁旗下的两笔ABS项目显示状态为通过。

不过,这些办法不能解决跟银行的联合贷问题。银行跟着蚂蚁混,把钱提供给蚂蚁,有钱大家一起赚。

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网贷新规,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让阿里面临巨额资金压力。

《中国基金报》报道,以1.8万亿联合贷计算,蚂蚁集团对应的表内贷款余额至少为5400亿元,远高于目前的362亿元表内贷款余额。根据小贷公司表内贷款最多5倍杠杆的原则,算上目前的其他表内资产,蚂蚁旗下的小贷公司资本金需要扩充到1400亿元的规模,远高于目前花呗和借呗公司合计的注册资本358亿元。

蚂蚁的联合贷需要补充资金,资金来源可以是ABS,也可以是股东增资或引入战投。

蚂蚁的资金崩紧了。

立竿见影,阿里ABS利率立马上升。

蚂蚁可能认为自己只是中介机构,但有关方面不认。有人认为,蚂蚁本质上是高杠杆金融,这么发展下去,会变成一只毒蚂蚁,最后风险传导蔓延,直至不可控。过度使用杠杆,会让蚂蚁成为金融永动机。

2020年12月8日,郭树清先生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表演讲。

郭树清肯定了金融科技的长足进展,但主要提出了金融科技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大型科技公司往往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收益,传统反垄断法治不了这些企业。

这些新型的“大而不能倒”有风险,他们主导支付市场,掌握数据,具有基础设施的特征,这些基础设施涉及公众利益,应该是政府的。

看来,到了兑现上交承诺的时候了,很快,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就要上交,还要补上资本金。

蚂蚁折足,可能绊倒大象。

郭树清先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3
反垄断 到底反的是啥?

工商总局和阿里争端初起,一路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小细节挥之不去,那就是强迫二选一到底是不是垄断?

现在,答案明确了。

是。

10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上提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建立数据资源产权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等。

11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杭州召开“规范网络经营活动行政指导座谈会”,召集京东、拼多多、苏宁、阿里等20多家平台企业参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出,近期网络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平台竞争加剧、‘二选一’问题突出”。

在这次座谈会上,三巨头的表态很有意思,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抵制“二选一”,绝不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做促销活动。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称遭遇“二选一”压力。

阿里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规模效应,我们与优秀商家合作,给消费者提供最优的消费体验、最低的价格,同时平台向这些商家提供最好的流量资源,形成多方受益的格局。但总有一些竞争对手对这种独家合作模式进行恶意阐述,这是一种恶意炒作。”

京东、拼多多两家郁结的愤怒终于释怀,但阿里的不甘,直穿纸面。

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三个部门联合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

看清楚,是三个部门,包括税务部门,电商税务优势估计很快会消失,这又是致命一击。

有头有脸的互联网企业全都参加了。京东、美团、58同城、百度、奇虎360、搜狗、字节跳动、快手、滴滴、微店、新浪微博、多点、贝壳找房、拼多多、国美在线、饿了么、小红书、携程、苏宁、同程、阿里巴巴、贝贝网、云集网、蘑菇街、兴盛优选、唯品会、腾讯等27家主要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阿里巴巴单枪匹马挑翻颜良的戏码,估计以后再也不会上演了。

前两次会议更像是通气会,果然,文件来了。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根据这份指南,“平台经济”是指“由互联网平台协调组织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全都包含在内,只要跟线上经济有关的互联网平台都将在监管范围之内。

内容涉及饱受争议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搭售”界定,对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予以营业额和VIE给予特别考量,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正式反垄断。

到了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主题是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但市场最看重的是一句话,“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这样的表述是破天荒第一次。这也是2008年《反垄断法》生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明确表示强化反垄断。

此前不久的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也提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中央定调,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12月12日,《人民日报》出手,把话说透了。

在当今时代以及更长远的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领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只顾着低头捡六便士,而不能抬头看月亮、展开赢得长远未来的科技创新,那么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数据也难以转变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难以改变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人们期待巨头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话说得非常直白。

你那么多钱,那么多人才,干点产业链实体创新好不好,学学特斯拉、华为好不好,一天到晚商业模式创新把小店挤垮,算什么能耐?

你们赚了那么多钱,也该为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做点贡献,别整那么虚的,或者跟小摊贩们抢生意。

有个叫聂辉华的学者说:

“说实话,中国的电商已经很强大了,它利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多元化的场景优势。但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应该有社会责任,他们也有这个实力,有钱、有人、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为什么不去啃那些科技上的硬骨头?为什么老是要在卖菜这些‘低端’的,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事情上跟普通的人竞争?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契机。”

十几年前,我在零售百货业的研讨会上听到过这些话,当时,除了做线下销售的,没人当成一件事。现在,这样的声音汇聚成了巨浪。

模式和思路变了。

12月12日,一条消息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

阿里将全面退出社区团购,美团王兴、拼多多黄峥等均表示,也将退出社区团购。

这条消息很快被澄清,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回复称:“谣言”;拼多多回复称:“这消息没头没尾的”;美团回复称“谣言”。

不管是不是谣言,没有基础科技,不跟实业结合,只有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条路本来很通畅,现在,被几块巨石堵住了。

阿里从10月27号开始下跌,美团从11月9号开始下行,拼多多股价从12月9日开始下行。

从金融到反垄断,处在风口浪尖的,就是阿里。

这些公司迟早会跟实体结合在一起,不结合在一起,不踏踏实实为实体做点有用的,就没有前景。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