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面对欧美精密仪器CMM,国产精密检测设备,喜与悲...
2024-02-05 11:42:57

欧美精密检测设备CMM,真正发展起来,也只有30多年。因为市场小,所以发展缓慢。所以给我们一个错觉,我们也可以。可是,我们偏偏在基础硬件和基础算法上缺乏实践。

现阶段高精度三坐标国内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精度等级上看,进口精密计量型测量机能达到 0.5 微米以内的检测精度,而国产设备最高仅能达到 0.8 微米,且测量行程低于进口机型。

2)进口机型从结构设计到材料呈现多方向发展状态,而国内多家厂商的产品在结构和材料上几乎完全相同,缺少创新能力;

3)进口机型的控制系统、测头及测量软件等一般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全部或大部分核心技术;

而大多数国产机型除机械本体外,关键组成部分采用国外品牌,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核心技术。国际比较著名的测量机生产厂家主要有瑞典海克斯康、德国蔡司(13501282025)、德国温泽(13522079385)、日本三丰等,其中计量型测量机市场主要被蔡司、海克斯康垄断。

我国三坐标测量机的主要生产厂商有 303 所、西安爱德华、西安力德、青岛雷顿、青岛麦科三维、集萃华科等。

对于欧美精密检测设备,很多人以为是买机床。软件买回来,后面的很多东西都得买回来!欧美目前放开了三坐标检测软件破解,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

国外为什么放开破解。除了软件本身生存之外,还有一个目的,你买我的软件,接受我的逻辑习惯,你就得购买我的机床设备检测设备等等一整套工业设备。小到螺丝螺母,大到高端机床整套制造流水线。

低端可以复制,高端不容质疑。这就是欧美想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压迫感。很多时候,盲目的谦虚,可以标榜自身。但不要套在大众的头上。作为个人,盲目谦虚是可以容忍的。作为群体,盲目的谦虚,代表着妥协和投降。。

海克斯康/蔡司设备,在国内,有很多办法绕过加锁。中国人,有中国的办法。就多花点钱而已。目前,中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大量囤积精密检测设备。囤货越多,欧美越不敢搞事。

如果国内的五轴精密检测设备达到1000台储备量(全套雷尼绍五轴REVO配置),欧美的任何压制只能胎死腹中。。


对于制造业最关键的五轴机床,国内至少有5000台储备量,按照日本一年1300台的产量,只出口300台。中国目前国内五轴储备量差不多在一千台左右。从欧洲进口的龙门五轴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加上国内这十年的国产数量,也在一千台左右。国内达到战略峰值,还差1500台左右(再加上国内北京精雕,大连科德,华中数控等至少有5000台储备量)。

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做到战略喝止对方的作用。。。制造业离不开精密检测设备,中国目前差不多已经囤积了很多国际上大大小小的精密检测设备。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快速迭代,数量条件已经具备。欧美日怕的就是这个快速迭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机床快速迭代的速度可能是欧美日的1.5倍到3倍。也就是说,还差五年。加上中国囤积大量的数控系统,几乎全世界有名的系统,中国都有。进行逆向开发,不是不可以。(能开发数控系统的厂家,就有能力开发精密检测设备控制系统,毕竟低几个等级。。。)

海克斯康,现在是数控加工这块发展最快的企业。虽然收购的那些CAM软件,在国内没啥市场,比较小众。感觉,国外三坐标这块与阉割版系统组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毫无有利作用。因为关键算法的缺失,国外三坐标测量变得越来越重要。问题是,三坐标测量实际效果并不能达到理论结果。国外在用阉割版生态忽悠中国消费者,价高低配。。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开发一款应用范围广的三坐标检测通用软件(以及叶片,齿轮,蜗杆,管道等专用模块)。否则,内卷的国内生态,一旦遇到经济波动大的时期,将会形成扭曲的杠杆效应,对国外精密检测设备的依赖变得越来越严重。(电话:15910974236)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产设备厂家应该找出一个可以大家一起讨论的对象,建立CMM同盟会。大家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测试自己的想法,参数化,然后不断通过可行的控制系统平台进行检验,高速检测,碰撞检测,路径优化,实际产品的三者比较,三坐标或者其他仪器。最终形成一套学术应用机床软件检测等闭环。这才是建立工业软件生态的主干。至于市场需求,问题是,你得有啊。没有只能建设小的闭环。若机床不合格,软件不合格,cam软件不合格,三坐标不合格,mesh数据划分不合格。谁敢说自己的东西就是对的?这不是自欺欺人嘛!

欧美放纵CMM软件破解,至今没见到任何一个专家学者说到根本点上。软件破解,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群体性的裹挟。你要想用我的流水线,就得用我的软件。你要想用我的软件,必须用我的机床。反正。从行业的上游,到行业的末端,破解软件就像钓鱼时的浮漂,这个浮漂,能够让欧美整个高端技术托拉斯集团,作出及时周到的应对。这句话,你们不敢说,我来说!

国产设备目前各自为战,比较弱小。。。。

对于设备,用户更关心的实际是软件,至于你是哪家用户不关心,毕竟干活需要顺手的工具。。。。国产设备厂家应该要觉醒了,不能昏昏沉沉的,硬件和软件要放开,更开放,让更多的国人参与。。。。

目前比较看好国内企业:江苏集萃华科拥有完全自主的软硬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正”控制器、分析评价CMM软件“DAYUMETRIC”和MWU系列测头。

DAYUMETRIC软件在快速迭代更新,会采用21世纪直流的Ribbon界面。新版软件主窗口会有合理布局、操作逻辑、漂亮的命令图标以及方便的帮助系统给人一种强大、现代且易于使用的系统的感觉。

UX/UI专家参与产品的创建,因此,新版软件现代简约的界面设计看起来非常令人愉悦。。。

集萃科技的高精度测头类似蔡司的固定式扫描测头MWU300,可搭载星型测针,多吸盘组合,用于测量复杂零部件,也可用于测量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复杂曲面叶片,该测头的商用,代表着我国在精密传感器的应用上,又往前迈开了重要一步。

大家一定不要忽视小日本企业,日本的三丰,基恩士软硬件还是很强的。。。日本企业力量比欧美大。。。

欧美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他们可以捆绑。中国是学习而来,虽有积累。但不能捆绑。中国一直是以量拉低价格。然后逼迫欧美投资。再变成地摊货。最终形成生态。

目前国产跟国外还是有差距,还是有很多人宁愿浪费时间去使用,就是因为有些国产足够踏实。。。

企业需要沉淀,国产软硬件更需要沉淀。很多事都是边学边练,边想边做,才能有所得!用心做,肯定能到。而且个人和企业软件都会有发展。与其妄想妄谈,不如去做。做到那个程度,自然会有人有团队被吸引过来,甚至很多老牌的软件公司,会心甘情愿地融入进来!

支持国产自主精密检测设备,掌握三大件,不远的将来,必然跟欧美三分天下。中国有句很简单的话,也是道家常说的,做到!做才能到!做到了自然就到了。收购并购思维是典型的流通思维,或者说国际化思维。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互相融合,一种可能是一方消化。没有自己的东西,就缺乏沉淀。那只能被人鸠占鹊巢,被人消化。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