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一五”期间(1953年-1957年),为了发展我国机床工业,通过新建和对部分建国前的老机械厂进行改扩建,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机床行业,当时确定了18个骨干企业,它们被称为“十八罗汉厂”,北京第二机床厂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前身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创办的北平第三修械所,厂址位于宣武区广安门外手帕口南街(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手帕口南街1号)。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6月,北平第三修械所与其他几个旧时工厂合并成立北平机器总厂,原北平第三修械所为总厂三分厂,主要从事简单的机器修理和机器零部件生产。
1953年初,一机部明确了我国机床工业的整体布局,确定了建设和改扩建18个机床骨干企业。北京机器总厂一分为二,组建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和北京第二机床厂。
北京第二机床厂,最初主要负责牛头刨床的研制工作,当时厂区占地面积36余亩,职工近600人,各种老旧设备112台,主要仿制苏联产品。1953年3月,以苏联B665型牛头刨床为样机,利用有限的图纸进行了仿制工作,经过刻苦攻关,终试制成功,命名为B737,后批量生产,当年生产了96台该型号牛头刨床。
1954年开始,北京第二机床产进行了一系列设备升级,新增67台新设备,同时对原有的老旧设备进行升级,生产能力和工艺有了显著提高,年生产能力提升到1200台。
1958年开始陆续增建了一些厂房车间。通过对苏联原型机技术的消化吸收,1960年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双柱坐标镗床(T4240)和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1965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高精度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
第一台高精度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诞生(1965年,新华日报)
1966年,北京第二机床厂响应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将部分车间和人员西迁陕西汉中河东店镇,包建汉川机床厂,当时大批二机厂职工告别城市优越的生活,离开亲人和朋友来到西部大山中开启了艰苦创业之旅,建成后的汉川机床厂成为当时我国主要的精密卧式镗床、高精度坐标镗床的主要生产工厂之一,1980年军转民后,部分二机厂援建职工返京,一部分则一直留在陕西。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地区爆发冲突,随后全国范围的备战等级进一步加强,北京第二机床厂在此期间的订单任务非常多,生产能力跟不上订单。为了提高产能,1971年在丰台卢沟桥地区建立分厂,分厂设有精密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铸锻车间、精加工车间等。
1974年8月,北京第二机床厂与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THK6380型数控镗床,采用自动换刀技术,这项成果对我国数控机床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京第二机床厂六七十年代比较辉煌,企业效益蒸蒸日上,生活配套设非常完善,设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大礼堂、澡堂、幼儿园等。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周都会安排播放一场电影,还经常举办歌咏比赛、模特比赛。
北京第二机床厂当时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文艺队。二机床厂足球队当时在北京市相当出名,成员很多都是退役下来的专业足球运动员,多次获得北京市职工足球比赛冠军,七十年代的北京职工足球竞赛是很激烈的,北京电子管厂、北汽等足球队都是很厉害,北京二机厂足球队出了多位足球传奇人物。
北京第二机床厂是当时宣武地区的明星企业,工厂待遇非常好,食堂的伙食也不错,肉饼、凉拌粉丝备受欢迎,夏天自己生产的盐汽水更是职工们的最爱。而二机厂孩子们的最爱是广安门奶站产的瓷瓶酸奶,很多职工们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排队给孩子买两瓶,这成为多少二机子弟儿时的期盼。
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二机床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先后引进瑞士、日本、意大利的生产技术,使研发能力、生产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提高,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兼并卢沟桥地区的北京机床铸造二厂,职工人数增加到3965人,年生产各型机床能力近800台。
咨询电话:15910974236
九十年代初开始,北京第二机床厂进行了一系列改扩建,成为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生产高精度机床的定点生产厂。1993年7月14日,北京第二机床厂完成改制,当时拥有职工4344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32人。
1999年,北京二机床整体搬迁到丰台区卢沟桥新厂区,2010年12月,北一机床收购北京第二机床厂。二机厂旧址于2002年被开发成住宅小区和写字楼,也就是如今的朗琴园、希尔顿逸林酒店、朗琴国际写字楼,北京第二机床厂成为宣武人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