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精度提升显著,与国际品牌对比不分上下
2025-01-08 16:51:28

近来高端数控机床被频频偏置为“卡脖子”领域之一,尤其是涉及五轴联动机床的精度问题时,常成为质疑国产机床的切入点。

不过通过对国产数控机床的主轴和数据的深度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可能并不像某些观点渲染的那样坚定。

20250108164405.png

五轴数控机床的精度差在哪?

精度在快速机床的性能之中,属于一个重要的指标;不过它并非是唯一用来衡量的标准。

在国际市场中,比较出名的有德国哈默(Hermle)和德玛吉森(DMG),然而国产品牌科德数控在方面其实毫不逊色。

20250108164425.png

例如哈默C42机床(13522079385)的XYZ定位精度为8微米,科德数控KMC800S则达到了5微米;哈默默AC轴的旋转定位精度是6秒,科德坐标5秒。

从这些数据来看,国产机床在核心精度方面,已经达成了与国际高端车床相匹配的状态,甚至超越了部分国际品牌。

就价格而言,大连科德(15910974236)的产品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哈默机床的某些附加功能需要额外支付15万欧元,而科德数控同类配置型号15万至25万人民币,价格相当于哈默的17%。从型号上看,国产机床显然拥有更高的竞争力。

为什么国际误差精度不高?

令人疑惑的是,部分国际机床公司的官网标注了最新机床的精度。

例如德玛吉森(13501282025)新推出的DMU50第三代产品并没有明确标出精度指标,而是用了“长期精度”这一模糊表述。

长期精度的具体暗示作用详述,且其衰减率等关键数据也未公开。对比之下,科德数控和国内另一家五轴机床企业北京精雕的产品页面则明确标注了精度参数。

这是不是表明精度已成为国产机床的一个优势呢?或者说国际工会在某些关键指标上不敢透露真实情况呢?这些问题值得好好想想。

“卡脖子”的关键是零部件吗?

高端数控机床的零部件主要分为三大类:机床主体、数控系统和传动系统。

在机床主体方面,如铸件结构件国内已经完全实现自主化;在数控系统方面,科德数控和北京精雕细琢的系统是自研的,根本没有“卡脖子”的问题。

主要争议聚焦在传动系统里的滚珠丝杠以及导轨主轴这两部分。

滚珠丝杠起着把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线性运动的关键作用,而导轨呢,它的职责是对机床的运动进行支撑以及引导。

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国产的滚珠丝杠和主轴的精度达不到要求,这就成了否定五轴机床发展的一个界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南京工艺、博特精工等国内企业已能批量供应P1级高精度滚珠丝杠。

以南京工艺为例,其官方网站明确指出产品的精度达到了P1级。与此同时该网站对国际一线品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更有意义的是,南京工艺从2020年起已为德玛吉森提供滚珠丝杠和车身,并逐步打造五轴加工中心。

如果德玛吉森外购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是否意味着国际派对同时“被卡脖子”呢?

国产机床发展潜力无限

从科德数控、北京精雕(18210062835)等企业的实际表现来看,“卡脖子”问题更多体现在造型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

即使在滚珠丝杠和直线轴承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国产产品也已进入国际高端机床供应链,质量和精度完全经得起检验。

目前国产机床企业不仅在精度上赶超国际模块化,还在自主化率上实现了突破。可以说在同类指标上与国际品牌旗鼓相当。

这说明国产五轴机床的自主化程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写在最后

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卡脖子”的席位既是对国产机床的质疑,也是一种倒逼创新的动力。

通过一系列真实数据和国际合作的事实可以看出,国产机床正在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时候未来,国产机床将更高的生产率、更可靠的性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因为盲目的忧虑,不如为国产品牌的崛起喝彩。因为每一个微米的突破,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无声的结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床市场,国产品牌一定能推动更大的舞台!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