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9.9万的立加能买不?
2025-03-27 09:05:32

今天群里的一个朋友发了一张照片,图片上是一台855的立加,售价9.9万。

同样一台日系的要70+左右,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要40左右。国内一线品牌也要25左右。

今天我不是来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的,我来说点别的。 

之前和一个同行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说市面上买30多万左右的5轴客户,其实和买我们5轴的客户,是两种客户,他们是有生态隔离的。

你很少会发现这两种设备会一个老板都买,因为他们应对的产品不一样。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还有国内制造业生态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设备,新工艺也层出不穷。

比方我知道的几类设备,日系厂家就没有吃到一口,针对要求不高的新能源的结构件,高端的如SW,国内的如广东那几家,他们抓住了红利。前者是效率高,后者是设备便宜。综合上来说单位零件成本都是摊薄的。

还有双头车的市场也是被国内和中国台湾的机床企业吃干净了。 

所以要说的第一点就是低价未必低质,评判的唯一标准是他能不能适应市场,能不能长期生存,要从用户角度出发。 

接下来是大家想看的,说的第二点,如果单纯的是卷价格,来无限降低产品质量,铸件HT300换成250.甚至更低,用再生铁,减重,为了减重改结构,改了结构又会导致过去经验的设计失效,冒着巨大的风险产生新的问题,振动,变形。用更便宜的数控系统,系统不稳定,用更便宜的导轨丝杆,甚至用二手的东西,精度无法控制。没有售后,客户买回来最终变成一堆废铁。 

这不是用户思维,这是线性思维  ,以为降价就能获得市场,但是你能想到的,你的竞争对手也能想到。这种恶性的内卷就没有赢家。

从纳什均衡看中日制造业之差异中讲到,这是达到纳什均衡的个体理性最安全策略,我不创新(创新太难了),我只降价,我不降价,我的竞争对手会先降价,我会丢掉市场。

所以要赶在对手降价之前,我方先降价,获得市场,获得订单,获得生存权,短期这种订单签到手软的正反馈(获利),但是长期这是损害品牌价值的,因为长期你的低价策略,竞争对手或许会迟到,但是最终会赶上你,他出一款8.8万,你又该如何拆招?

三年之后,最终形成新的恐怖平衡。这个时候你又该如何应对?

你后来的失败其实在你当时定价9.9万获得市场之时,也就注定了失败。这个时候就是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当然这些组装机老板可能压根也没想过要做一番事业。 

所以还是回到开始,要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可能是满足产品精度和稳定性要求的设备,满足品牌验厂的效果。

而最终核心都是给客户带来盈利。 

在目前中国存量博弈的市场,片面降价的市场,只会让市场萎缩。

把1000亿的市场做成500亿,从业者更少,更没人消费,恶性的螺旋下滑。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通货紧缩  可不是什么好事。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留言板
姓名:
电话:
邮箱:
Q  Q:
提交
免费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