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具工业协会
2008-01-23 15:31:49
模具业被称为“百业之母”,当前汽车、IT、电器等诸多产业当中, 80%异常的零部件都是由模具孕育出来的。模具的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直接决定着制造业水平的高低。我国的模具工业发展比较晚,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体制到生产的一系列变革,使中国的模具工业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求变带来生机,创新增添活力,为了质的飞跃,当前中国模具产业亟待一场更为深层次的创新与整合。
两行数字 一串惊喜
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长秦珂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沓模具行业的研究资料,翻开一份关于中国近年来模具发展的报告,两行夹带着数字的描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2005年中国模具出口金额为7.38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较上年增幅为41.06%,2007年上半年出口5.95亿美元;国内机床工具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05模具进口金额为20.68亿美元,2006年进口20.47亿,较2005年下降2100万美元,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是一组让人振奋的数字,秦珂副秘书长告诉记者,我国的模具市场规模已经跻身于世界前三强,2007年的出口将破记录地超过十一亿美元,而且从海关提供的数据看,2007年的进口还将减少,进一步延续负增长。这些都说明我国模具行业的整体水平在提高,表现出我国模具行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临近年底,盘点过去的一年,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汽车行业和IT行业的繁荣发展,已经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模具——这一基础工业的发展对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秦副秘书长说,现在的成绩令人骄傲,可回顾十几年前的起步阶段,她的感触也颇多。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模具行业还相当落后,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民营化的步子不断加快。2000年以后大量的股份制企业涌现出来,体制的活力不断显现,随之带来模具产业的快速增长,模具单件生产变得更加灵活,市场的反应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民营企业,他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不仅发展国内市场,而且开始接受国外的订单,在经过国际市场的一系列锤炼之后,这些企业在管理体制和加工习惯都有很大改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模具行业同样也有一些隐忧值得人们关注,秦珂副秘书长说,目前在中国,能适应国际竞争,加工高端模具的企业并不多见,现在我国的高档模具主要还是依靠进口。相比较而言,我国出口的绝大多数模具集中在中低档,而且在模具出口企业中还集中了相当规模的三资企业。种种这些,都让我们在喜悦之后又多了一份压力和紧迫感。
突破瓶颈 稳中求变
我国的模具行业若想有长足的发展,一个重要的蜕变过程是避免不了的。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秦珂对记者说,中国模具行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整体上跟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秦副秘书长向记者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她说,2004年去德国考察,德国模具协会提供的一组数字,让他们特别的吃惊。德国的九十家模具企业占据了德国模具总产值的百分之九十,这是一个很高的集中度。德国有五千多家模具企业,剩下的四千多家基本是为这九十家做配套,而代表德国模具产业水平的这九十家企业,都拥有绝对的能力,都具有超一流的水准。
而我国的三万多家模具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加工方面。作坊式的生产还占了相当的比重,在中低档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引发的无序竞争让人担忧。中国企业众多,整体性综合能力不强,总体看我们国家模具产业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无论是产品类型、结构,还是进出口结构都需要调整、提高,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另一方面,企业对自身产能结构也该有清醒的认识,技术上要提高,并积极进行消化吸收,努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怎样应变和调整?这是很多企业领导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很多的企业开始强调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要考虑技术含量、发展方向、生产前景等等诸多因素,结合目前自身的技术水平,寻找有条件、有可能发展起来的产品。它要求的不止是设备上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设计思路的改变,整体制造水平的提高。秦副秘书长提示说,这几年很多模具企业买设备投入多,而软件投入少,可从长远来看,模具设计、制造、分析软件正版化不但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服务提升,而且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技术认知度。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模具制造过程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管理,它需要一个科学的、动态的管理,其管理方法因产品类型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除要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