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8-02-26 14:20:17
   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航空航天用发动机材料——高温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材料即将步入产业化阶段,这将使我国这类合金材料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这是近日从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来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内经济发展,注重原创技术发明,是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研究的宗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验室带头人陈国良院士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钛铝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材料,以全新的思路和广泛的基础研究发展出高铌钛铝合金,该成就得到国际上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他瞄准了国内外研究较少的大块非晶方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较早地瞄准了针对核电和新火电技术的“能源新材料及其寿命评估基础研究”学术方向。“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抓得太及时了,正赶上了我国核电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室副主任林均品教授说。
   在这种科研思路的指引下,实验室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国内外钢铁材料需求的急剧增长,高性能结构材料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该实验室开展以发展新金属材料和使传统材料升级换代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研究,责无旁贷地把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学术方向放在重要位置,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近十年来,在国家“973”、“863”计划的支持下,孙祖庆教授组织了对新一代碳素钢和高强度低合金钢组织控制、性能优化、相关机理及其应用的系统研究,作为“973”相关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能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开拓创新,与实验室长期以来重视实质性的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合作密不可分。实验室的每一步发展都打上了国内外合作的烙印。如在金属间化合物研究方面,陈国良院士与美国C.T.Liu院士长期合作,组织了六届蜚声中外的先进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材料领域的高层次国际研讨会;在块体金属玻璃研究方面,实验室与金属所、南京理工大学、北航等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成功申请到“973”项目,等等。有时实验室甚至每周有两三次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的研究,提高了声誉。
   如果说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是促进创新成果产生的“催化剂”,那么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就是不断提供营养和水分的沃土。每一项科研都有经历高峰和低谷的过程,因此要不停地抓新方向,寻找新的制高点。不仅陈国良院士是这样做的,实验室的每个科研人员也在这么做。实验室鼓励他们在完成主方向上的任务之外,各自发展自己的科研兴趣,整个实验室形成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人人都有事可干,个个都是主人翁,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了,并且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
   这一点从博士生的培养上可见一斑。实验室采取导师组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只定研究方向,具体往哪儿走,学生有自主权。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促进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创新成果的产生。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硅钢薄板的制备技术”,就是三四个博士生接力完成的,从“热轧”到“温轧”再到“冷轧”,他们甚至敢于在导师的质疑声中触碰学术禁区,结果证明这种突破性的大胆尝试带来了成功。
  “立足金属材料研究的国际前沿和国民经济发展对金属材料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科研思路的带领下,实验室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回想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林均品如是说。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