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记2008中国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
2008-04-16 14:54:36
中国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如何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要求及期望;如何实现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又将如何为汽车制造业的创新和加快国产化进程提供机械装备……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2008中国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上都可以得到一一解答。该论坛作为首届中国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本着顺应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原则,为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搭建“信息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除重庆市政府领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内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和机床制造企业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外,还特别邀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何光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陈长年先生、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康来明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作为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盛会,到场的嘉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了中国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长年在会上明确提出,汽车工业是推动制造技术与机床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制造技术最重要的发明,如自动流水线、数控机床、高速加工、柔性制造、各种高效制造技术、精益生产及可重构制造系统等技术,大都源自于汽车和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带动了机床行业的发展,具体地讲包括对精度和精度保持性的带动;对集成技术的带动;对高效的带动;对现代制造的带动;对创新能力的带动;对模具制造业的带动;对各种制造工艺的带动。
因此可以说,考察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只要看其机床工业能否全面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世界六大汽车生产国——美、日、中、德、意、韩,也是世界机床生产大国。
陈长年还谈到现代汽车制造装备的六大特征:成套、高精、高效、自动化、柔性化和安全可靠;而国产汽车制造装备与现代汽车制造装备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硬件方面:国产数控机床无法满足现代轿车对精度、精度保持性、可靠性及高寿命的需要。
软件方面:集成技术差,缺乏将工艺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集成为制造单元或流水生产线的技术。
服务方面:国内的技术,仅停留在A/S(售后服务)阶段,而汽车行业普遍要求提供T/S(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这也是传统制造与现代制造的分水岭。
康来明在讲话中谈到,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呈阶梯式增长,尤其是近些年,自主品牌轿车改变了由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2007年时达到26%。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机床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自身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设计开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断开发出汽车制造所需要的新型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机床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
然而汽车制造,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对机床生产有着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讲就是应满足产品(工序)要求的精度和功能;机床要有很好的精度储备和稳定性及可靠性;结构上要能快速排除故障、便于维修;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机床要有快速移动、快速换刀、快速调整、快速上下料的功能;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精度保证;与加工零件品种和纲领相适应的自动化、智能化;机床在操作中做到方便、安全和避免环境污染。
康来明最后提出了对机床生产企业的两点建议:
一是开发新工艺、新设备,国产机床企业应尽量与汽车生产厂商合作,充分理解汽车厂家的真正需求,制定发展策略,针对汽车厂商的生产需求,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受益。
二是对复杂、高精度的关键设备实行生产现场试用制,具体地说,就是新设备生产出来后,交给汽车生产企业免费(少费)试用,在试用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成熟后再正式用于生产线和产品销售,这样有利于国产新设备、新工艺的成熟,也为新设备打开市场销路创造了条件。
随后东风商用车公司制造技术部刘利成、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廖绍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等先后致词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加快中国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实现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强国的目标,并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到场的嘉宾和业内人士都表示,此次论坛,可以看作是中国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一次跨时代的发展,他们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汽车工业与装备制造业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也将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和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