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中国式营销20法则
2008-07-16 16:35:39
“快”比“好”更重要,但并不是越快越好。有时候,你的“第一”可能出现得太早了,你太“快”了,太超前了,快于市场需求太多了,提前得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相反却是一件坏事,这样的“先行者”往往会成为在市场上“壮烈牺牲”的“先驱”。
因此,速度要以把握时机为限,而把握时机以超前半拍为恰到好处。
超前“半拍”恰当好处
做“第一”也好,“快”也罢,究竟提前多少才合适呢?超前半拍又该如何度量呢?这主要取决宇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我们首先要考虑是市场需求。就是说,我们要分析和把握市场需求出现的时间。市场上有这种潜在的需求,这是我们有必要提前介入、超前入市的根据,但若超前太早,需要等待的时间就会太长,企业会等不起或不值得等。虽说市场需求是可以引导和培育 ,但企业做市场培育的工作是要有代价的。这就又有一个花不花得起这个钱和值不值得花钱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就是要考虑我们自身的经济实力,即我们自己有多少钱,能从银行里贷到多少款,还有就是在这期间企业现有的业务是否顺利,能进多少账。这直接关系到能等多少时间或能花多少钱用于市场培育,以催生市场需求。
所以要“适度”超前,我们用超前“半拍”形容,超前“一拍”太多,“半拍”正合适。“适度”和“半拍”是指超前到你等得起和值得等的程度,或超前到你有实力将市场提前开发出来的程度。所以适度超前是一个原则,而这个“度”如何把握则要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
第三个因素是竞争对手的动作,但这一因素不是决定性的。落后于竞争对手那就不叫超前了,但如果一味地为了超前于竞争对手而忽略了前面两个因素,结果还是要失败的,那又何必去超前呢?譬如我自量没有这个实力,若为了超前于竞争对手,硬着头皮超前入市,结果超前太多了(既与市场需求相比,又与自身实力相比),根本耗不到市场起来的那一天,不如等竞争对手把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以跟随者的身份进去分得一杯羹。实力不如人,市场又太超前,你只能这样,或者就另辟蹊径,换个领域做第一。
有些人、有些企业往往犯超前太多的错误而导致失败,令人扼腕。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地说,有超前的意识和眼光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这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和商机,要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坚持。所以超前是令人敬佩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太超前而导致的失败才显得悲壮,令人叹息。我们必须指出,若不是单纯地比眼光,比联盟才智,若要获得成功,太超前了也是不行的,太超前了也不能获得成功,太超前了往往要成为先驱。
中国VCD领域曾经有一家叫万燕的企业,它的出现也太早了,结果它没有等到VCD时代真正来临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永远地退出了VCD行业。
“第一”胜过“更好”,但“第一”不能太早,太早了,“第一”很可能会成为“先驱”。
“第一”也可能太晚,太晚了,纵使做了“第一”也没有用。有些“第一”可能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出现得太晚了。这听起来有点奇怪,既是“第一”,怎么又会太晚呢?当然会。“第一”是相对同行而言,说明你比同行入市早,但不等于就一定早于市场。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大家都晚于市场,所以大家都不去做,你突然发现了市场空档,如获至宝般地惊喜万分,但你要当心,看看是否切合市场需要,市场上是否真有这种需求正在或将要出现,想想为什么别人都不去做,别人都不去做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市场。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能取得成功,时机非常重要。而有些创造“第一”的方法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因而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但更多的情况是出现得太早了,太早了就要付出过度超前的代价。
过度超前的代价
过度超前是要付出不菲代价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代价或惨重的代价。
代价之一:漫长的等待
1994年,我发现了一种新媒体,它的独特功能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它具有诉求的系统性,不会被随意扔掉,它是可以卖钱的广告,它不会很快被遗忘,它可以当礼品赠送等等特性,都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代替的。但是,当时的广告环境与今天也有天壤之别,打广告还很有效,一句话,市场还没到时候。
整整10年之后,中国企业经历了起落沉浮,暴利时代消失,广告环境大变,赚钱越来越难了,中国企业也长大的长大,倒下的倒下。于是,我们重新启动了这一在微利时代可以将广告效果提升一万倍的营销创新工程,适逢其时。
这一漫长的等待整整了10年。
有时你会过早地开发某种新产品,过早地进入市场。若想使自己的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生根,就必须做好准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耐心地等待。
代价之二:惨重的损失
VCD火了,但<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