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行业能从海尔的美国战略中吸取什么教训?
2008-05-07 10:29:47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相信:不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公司是无法生存下来的。基于这种理念,海尔在10年前开始进入美国发展业务,并建立了工厂。海尔的全球化战略难以否认,其品牌也因此大有提高,但业绩却乏善可陈:海尔在美国的工厂仍然亏损。据中国信息产业部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2006年海尔的总利润为2030万美元,较4年前下降了32%。在其业绩中,海外业务无疑影响了利润增长。所有期望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可能都想知道:海尔的美国扩张做错了什么吗?张瑞敏对海外扩张战略的解释是:先难后易是制胜之道。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可以找到阻碍海尔成功的证据:第一,“美国制造”的高成本。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尔在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设计和生产的一款新冰箱,成本是在中国生产的10倍。海尔进入美国从事并非高技术的制造,是在逆势而行——全球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都是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而海尔做的正好相反。第二,家用电器行业的低技术特性(冰箱生产比联想的电脑生产技术含量要低),使得海尔难以发挥在美国应该有的设计和技术创新空间。在工业设计可以大量外包的“扁平”世界里,海尔的美国设计优势也被削弱。第三,管理文化差异削弱了海尔严格管理的优势。据称,海尔由上至下的严格管理架构用在习惯于较为宽松的管理风格的美国工人身上毫不奏效。一个例子是,海尔在美国取消了国内常用的出错罚站制度,而代之以表扬优秀员工。此外,尽管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但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还不高——尽管这不是海尔的错,但影响了海尔的美国销售。尽管现在判断海尔海外战略的成败还为时过早,但海尔面临的这些硬问题却是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记取的。我们的看法是,抛弃中国比较优势的策略,可能都面临着很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