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潜力明显凸现,总体实力有所提升。这是因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进一步明确振兴贵州装备制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形势下,贵州省经贸工作已明确提出“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四升一降两突破”,即:在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轻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有较大幅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和白酒工业的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振兴贵州装备制造业,就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装备制造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达到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支柱产业,增强优势产业的目的。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的路子。结合贵州实际,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深入研究一些现实性的、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近30年来,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受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目前的关键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贵州省的装备制造有效应对了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数控机床、石油装备等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要乘势而上,迎难而上,牢牢掌握主动权,努力保持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的好势头。
要把打好基础、重点突破作为振兴的首要任务,把资源整合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政府部门政策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振兴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的推动手段至关重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应强化政府推动、整合资源,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善于运用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面对贵州省军工、民营和地方企业这三大板块各自的发展基础和内部管理的不同,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用政府引导和经济、法律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发展。
要引导企业树立振兴发展的意识,扭转盲目扩张、盲目发展倾向,突出主业、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力。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贵州省装备制造重大项目实施;引导产业聚集,推动区域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军地融合、军民结合的积极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企业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和方式;切实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实现高位嫁接。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门类中装备制造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最多,但缺乏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创新的能力,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低端产品多。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靠自主创新,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
围绕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或发展潜力的产业,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继续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消化吸收再重新,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基本满足贵州省在通用飞机、无人机制造、工程机械及系列配套件制造,数控机床、零部件制造等主要产业集聚发展的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以先进技术支撑规模、产能、市场的迅速扩大。
培育龙头,整体推进。振兴贵州装备制造业,必须以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引领不同领域装备制造的整体推进。去年贵州航空集团成功收购都匀东方机床厂和贵州双能机械公司,重组后的企业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为龙头企业的培育作出很好的探索。
做大做强仍然是贵州省装备制造振兴的主旋律。一是对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七大领域(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备件、新装备及零部件)的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注重强强联合、军地联合,注重培育基础条件好的数控机床、工程机械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贵州装备制造业的新优势。
大力开拓市场,做优做强“贵州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由产品、品牌、渠道三大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贵州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度。必须注重市场开拓:一是千方百计地做优做响“贵州制造”品牌,突出技术含量,突出特色优势,突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二是以创新机制为导向,梳理品牌战略和经营策略,面向国内外市场,“内增素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