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为机械工业企业开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良方。中机联会长于珍提出:“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如果不能做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就难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国内制造企业对制造服务业这一概念知之者多,实践者少。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公司去年服务收入占集团销售收入的32.3%,而国内某大型制造企业负责人回答“2007年企业服务收入产值大约有多少”的问题却一时语塞,然后给出“我们对客户的服务大多是免费”的答案。
在中机联近日举办的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经验交流会上,与部分企业优化产业链的探索经验相比,武汉
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以服务求发展的策略,似乎效果更直接、更有效。与诸多企业为战略升级而选择制造服务业相比,华中数控“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产业化战略无疑走在了行业的最前面。
服务战略之一:旧机床改造
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表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其实是华中数控市场开拓之初的无奈之选。“大道”是指数控系统与主机厂机床的批量配套,“两厢”则是传统机械设备的数控化改造和数控教育培训市场。“两厢”包含了直接的客户群体与潜在的用户市场。而由于用户对国产装备的不信任,这一游击战术的实施过程变得漫长而寂寞。
在寻找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时,
华中数控派出最强的科研阵容为产品销售冲锋陷阵,纷纷驻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用户解决难题。
据介绍,1995年,他们免费给四川东方电机厂改造几台大型机床,企业的技术骨干熊清平在现场一呆就是两个多月,改造效果超出工厂方面的预期。于是,东方电机厂又把10多台大型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合同给了
华中数控。1998年,华中数控博士后王平江在江苏常州柴油机厂“蹲”了1个多月,成功为该厂一套从国外购买的数控仿形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节省300多万元的投入,换来的是常柴20多台关键生产设备数控改造的合同。
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
华中数控有效地向客户推销了自己,逐步开拓了国内市场。如今,华中数控产业化已取得长足进步,与大连机床集团、济南第一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机电院、沈阳机床厂等十多家国内一流主机厂实现了批量配套;实现了与武重、北京机电院等40多家国内主要机床厂配套。
陈吉红介绍说,
华中数控先后用数控技术改造的企业传统设备达600多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为东方电机改造6.3米立车等15台重大关键设备,节约设备购置费6110万元;为兰州石化改造了进口大型机床10余台(10米卧车);为二汽装备厂改造了俄罗斯龙门铣床等;为航天部三院改造机床共15台。
在为企业旧机床改造过程中,华中数控系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验证,功能、性能也得到完善。还开发了车、铣、磨、镗、齿轮加工、弯管、激光加工、木工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电子机械等数控系统产品近60种。同时,华中数控系统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同,如2005年华中数控为贵航集团改造数控机床,2008年贵航集团就选购了近300台配华中数控系统的加工中心。
服务战略之二:数控技能人才培养
在华中数控的试验车间,陈吉红指着一台崭新的数控设备告诉记者:“这些是专门研制出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数控机床和实训的装置,每年也能卖上400多台。”目前,华中数控已为全国600多所职业院校提供了近6000台数控机床,承建了一大批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专业技能人才的匮乏一直是掣肘我国装备制造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于珍指出,机械工业从事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高层次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现代制造服务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因此,要抓紧培养一批既熟悉现代制造业又熟悉现代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努力提高其素质。
于珍建议:一是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专业化人才;二是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现代化制造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三是制定现代制造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利用计划,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为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这三项建议在华中数控的人才培养战略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