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到处都在讨论富士康的“13跳”,从年初到现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接连发生的多起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让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再次置身于“血汗工厂”的风暴中心。除去这些轻生者的个人原因外,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富士康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代工模式——用“最廉价”的工人,通过流水线式的作业,进行规模庞大的“组装”,生产出“最赚钱”的产品。代工属于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富士康所赚取的利润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低的部分,这也造成了企业最大限度地对工人实行人力成本的倒逼。代工并非富士康独家所有,在沿海和江浙一带,代工现象非常普遍,包括在机床行业内,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依靠代工进行利润增长。
一直以来,位居2009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中第109位的富士康,有它的独特之处,仅以深圳为例,富士康每年为深圳创造出超过百亿元的税收,其产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贸出口的22%。在跳楼事件发生之前,富士康的高层,也曾使出浑身解数,尝试着从单一的代工模式中走出来,从精密制造向科技服务型企业转型。但是要降低对代工的依赖,必须开发自有品牌,可发展自有品牌又会与代工的品牌,引发新的竞争,这让富士康陷入了两难。
另外富士康在转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来自于“人”,富士康过去一直都把内地视作价格低廉的制造基地,也没有计划储备优秀的内地人才。转型不成,又完全依赖国际订单的富士康,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 面临着大环境改变(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新《劳动法》出台以及土地成本的增加等),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因此走到今天这步的富士康帝国,正面临着多方面的质疑和指责。
但是对于富士康存在的问题,曾经有专家给出过善意的批评,单一的代工模式已是黄昏产业,劳动力不可能被无限压榨。企业只有实现自身价值链的拓展和延伸,进行必要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弥补劳动成本提高后对利润的侵蚀,才是企业健康发展之道。或者这对于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机床行业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