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中国经济的出路还是在提升制造业
2012-10-30 09:16:03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使得经济的转型变得十分艰难。在相当程度上,众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正在动摇中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如果中国“一不小心”回到以大规模刺激基础建设“稳增长”的模式,很可能会对冲掉此前经济转型改革的努力,把中国经济增长又拉回到过去的轨道里。

对于决策层来说,当他们着眼于短期“稳增长”这一现实目标时,千万不能忽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过程,随着中国的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和资本积累逐渐达到极限,中国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转向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和创新。

在经济政策中,中国应该从过去追求要素投入规模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加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 Productivity),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在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中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增长核算中,作为长期经济增长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政策与学术领域。所谓纯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指那些难以具体化的技术进步。

很显然,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不仅意味着过去的增长模式遇到了问题,而且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已呈现下降趋势。日前,瑞银经济学家马格努斯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还在,但一些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削弱这种优势。国内方面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的短缺,以及自主创新政策的歧视性适用、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法治基础薄弱、国有实体对企业的抑制等。这会导致一种什么结果?当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动力削弱时,却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未来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国内外学者们开出的“药方”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核心的内容依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实际上,该“药方”已被决策层采纳。不过,转型和调结构只是战略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抓手。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未来要维持长期竞争力,应该抓住几个关键的地方:

第一,中国经济不能放弃“制造优势”。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谁凭空封的,而是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打拼出来的结果,也是最近一轮全球产业分工的选择。同时,中国各级政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投入了巨额资源。台湾产业界人士评价“要建制造工厂,中国大陆的环境和效率全世界第一”,这一评价并非浪得虚名。中国经济的转型不能放弃制造业的优势,“世界工厂”还是要搞。

第二,中国的制造业要由“大”做“强”。中国的所谓“制造优势”,过去主要指规模优势——在较低产业水平下的廉价制造优势,还不能称为强大的制造业。即使在落后的非洲国家看来,“中国制造”也都是“Cheap price, Bad quality”(价廉质次)的糟糕形象。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上,中国提升制造业层次有着很大的空间。

第三,提升制造业与城市化和发展服务业并不冲突。中国新政府将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抓手,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服务业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两个抓手与提升制造业并不构成策略上的冲突。没有制造业支撑的城市化和服务业都缺乏牢固的产业基础。

第四,提升制造业的关键在于“提升”。这意味着,未来的制造业是一种新型的制造业。在全球最讲究创新的美国正在推动“再工业化”,不过“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重归工业化,而是一种“精细工业化”,振兴的是富于高质量、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有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美之间差异虽大,但提升制造业的策略则是值得借鉴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追求创新、高品质、环境友好,在政策和制度上应该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全面调整。

最终分析结论:

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竞争力,找到新的发动机,出路就是提升制造业。在目标上,中国应该将德国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标杆。■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