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中国制造2025?’别做梦了”一文,重点是现象分析,没有多少建设性。这次来说点有建设性的,我们该如何拯救中国制造业?
我认为拯救中国的制造业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1.政府当好“工匠精神”的带头者,制造业自然会有“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一般特指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自律、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是试问,如果全社会都缺乏“工匠精神”,你又如何希求制造业会出现“工匠精神”?
就拿政府而言,做事只对上负责,不对社会负责;习惯性做表面功夫,好大喜功,夸大成果;GDP这么大的事都有水分......,试问这些能称得上“工匠精神”吗?
老子和孔子等先贤早就多次强调过,社会现象无非是“上行下效”而已,要让百姓做好自己,官员只须树立好的榜样即可。正所谓上梁正则下梁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中国的“工匠精神”的症结是——政府的浮夸风作祟。政府不转变作风,不争当社会的好榜样,指望制造业会有“工匠精神”,我又得“呵…呵…”了。
2.尊重劳动者,敬重劳动者,制造业才会有生机!
就如上篇文章中我提到的,蓝领在中国的地位很低,90后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不愿进工厂、下车间,他们宁愿少拿些薪水在写字楼里工作;江浙沪、珠三角等地,工厂的工人出现严重断层,年轻人比例直线下降,企业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化,是无奈之举,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机械化无法完全代替人工,创造性的工作目前仍需人来做。
全社会如果不形成尊重劳动者、敬重劳动者的大环境,振兴制造业只能是纸上谈兵。
3.教育为制造业输送大量的合格的人才
社会不重视制造业已很久矣,教育也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很少有直接为制造业培养人才的,工科的毕业生到工厂后也只是坐办公室,真正会操作机器的人鲜有。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固化”的套路,技校学生下车间,本科学生坐办公室;在下车间和坐办公室之间,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已经泾渭分明地割裂了,下车间的人可以坐到办公室里,但坐办公室的人是坚决不愿下车间的。不打破这种阶层的区分,为制造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就会成为奢望!
不能怪我们的教育界,因为他们也要顺应社会主体价值观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也是顺应社会主体价值观的;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还是顺应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而社会主体价值观是由谁来定的范畴?是个人吗?是企业吗?当然不是。那么是谁呢?是他 呀!
转变社会主体价值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如不能顺利转变过来,问题非常严重。
然而对于转变社会主体价值观,我一点都不抱希望,因为我们无能为力!
4.社会资源向制造业倾斜!
很简单的一条:政府投资,有多少能进入到制造业?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说了N年了,何时能解决?能不能解决?
何时制造业会像房地产、股票一样受追捧?如果能,制造业就有希望;如果不能,别再谈什么“中国制造2025”了,洗洗睡吧!
5.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
制造业说到底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家玩的是创新,技术的积累和传承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
如果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谁还愿意投入财力、人力去搞研发,搞创新?没有创新的制造业是没有前途的;抄袭、山寨永远无法撑起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总结:
本来想写解决问题思路的,写完却发现还是一地鸡毛。
中国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作保证,说振兴制造业就是耍流氓。
中国的改革已经停滞了,改不动了,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都已成为了改革的阻挡者,企业可腾挪的空间其实不大。
中国的民粹主义到目前还没有发展起来,还得任由精英安排制度的走向。什么时候中国出现像英国脱欧事件一样,由草根主导社会走向,中国就有希望了!
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我先洗洗睡吧!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OK智能制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