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协办的,以“有色金属智能制造”为主题的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院校教授、工程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数百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的应用与发展。
研讨会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教授作了题为《有色加工行业的绿色智能制造》的主题报告,对智能制造的内涵和金属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介绍了金属行业智能制造项目的研究内容。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其重心就是智能制造,有色金属行业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智能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刘新宽教授指出,目前铜加工行业企业面临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差、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合金品种少、产品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他以引线框架材料为例,国外研制的专有合金系列已达100余种,我国目前仅有2个品种。
他认为,传统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升级和实现智能制造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努力:一是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有色金属加工过程中重点、关键工序的控制升级和智能化,重点工序熔炼、铸造、轧制和热处理等实现人工智能;二是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有色金属加工过程整体的智能化运行,从而实现企业运行的高效。
铸造行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之一,但目前我国铸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中低端铸件严重产能过剩,而高端铸件产能不足;且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环保和安全不达标。
“智能化是铸造行业的发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学疏达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传统的铸造业未来的业态必然会向着优质、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为此,他介绍了智能化铸造的几项关键技术:虚拟铸造、快速造型、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他认为,人工智能、3D打印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将引领铸造行业的未来。
有色金属行业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特别是在人们普遍关注PM2.5的当下,时常受环保掣肘被权衡限产或关闭。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色金属行业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而劳动力日趋紧缺。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化危机为机遇,并赋予其新使命、解决老问题和提质增效既是摆在有色志士肩上的重担,也是考验有色人智慧的好时机。企业可以从长期的生产对象中遴选出需要“智能化”的对象,利用现有的“智能技术”和条件,架构起智能制造过程的硬件,以及利用包括机器人核心部件、控制模型、数据采集运算、逻辑判断、过程优化与自学习等关键软件技术和共性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线或设备,以达到高效、低成本和进入智能制造的时代。智能制造是一种技术手段,希望大家对其尽早知晓、尽快计划和尽能行动。
【此文章原创来自于158机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