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硬件设备趋同化发展,软件似乎在重新定义这个全新的制造时代。《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显示,除了机器人以外,工业软件也已成为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者。
无论是实现节能降耗,还是满足定制化需求,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支持。可以说,工业软件正在成为当今这场智能化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工业4.0”概念的深化,软件行业逐渐崛起,日益成为智能制造转型的主阵地。目前,诸如GE、西门子等企业已经在工业软件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的同时,也引领着这场智能革命的到来。
就国内而言,工业软件的发展形势也是一片大好。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工业软件及信息化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软件产业收入直逼5万亿元大关,实现利润总额达6008亿元,同比增长14%。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可以预见,2018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同时,工业软件的发展也顺应了我国两化融合之势,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加速转型,以及制造强国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当下,以工业软件为主角的信息技术已然是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再迅猛,也依然抵不过短板的存在。
产业规模较小。尽管我国工业软件整体趋势向好,但发展较晚、基础较弱等“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拖了后腿。目前,我国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影响力更是不敌国外品牌,因此国内市场大多被外资企业所占领,这也意味着本土企业面临着更小的成长空间,更大的竞争压力。
技术研发进程较为缓慢。目前,我国具有高纯度含金量的工业软件并不多见,相关的技术研发进程也较为缓慢,更别提是否能跟上这个时代千变万化的定制化需求。当然,我国软件技术的难以突破,也跟软件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软件自身发展尚未步入成熟阶段,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软件更多地与其他技术/设备相融合,而非单一的一种,这就加大了研发创新的难度。
标准化程度低。这一标准化概念不仅是指整个行业标准,也包括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一个标准化、工程化。软件系统作为一个纷繁复杂的工程,完全的标准化是很难达到的,行业也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产品的评定、技术的要求等标准是可以规范的,也只有相关标准明确后,工业软件才能走向更远更好的发展。从另一角度来看,工业软件领域中的企业之间便可以达到接口的统一化,实现互利共赢。
【此文章原创来自于158机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