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战争财”的奇怪想法还停留在早期殖民主义帝国争霸的模式中,他们没有注意到,现代战争已经无比昂贵,没有任何一场战争值回“票价”。
1
帝国余晖:马岛战争
从任何角度看,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军政府之间的这场战争都是多余的。
战争的焦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历史就是一团乱麻,是18世纪混乱的殖民主义历史的缩影。先是英国人和荷兰人争夺发现权,英国人成功胜出,并且率先在这堆无人岛上移民。
而后争端发生在西班牙人和英国人之间,你来我往热闹一番。19世纪初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获得独立的阿根廷继承了宗主国的志向,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奈何实力不济,反而让英帝国正式把该岛纳入殖民体系。
这就是马岛之争的由来。
和所有热衷“地图扩张主义者”的解释一样,位于南大西洋的马岛当然也是“地理位置重要……”——以“称霸全球”SLG游戏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地图上标注了名字的地方都可以如此形容。实际上,马岛只是一个阴森、贫瘠、鸟不拉屎、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定居者的几角旮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日落黄昏。英阿两国在马岛主权问题上谈谈停停,并不十分热心。相对而言,阿根廷人更为激动,毕竟前殖民地国家有着更为敏感的自尊心。
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如此惨淡的经济业绩要归功于加尔铁里领衔的军政府糟糕的治理,这位前工程兵司令实在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却有着超乎寻常的军事浪漫主义信仰。
他认为,一场迅速有力的马岛战争带来的“辉煌胜利”,会为他赢回国民的爱戴和国际声望。
其实,不再追逐帝国梦想的英国政府在马岛问题上十分务实,当时主政的撒切尔夫人对马拉松式的谈判已经厌倦。英国政坛的共识是,既然不可能再染指南美,马岛这样所谓的“战略要地”并没有什么价值。英国政府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撤离计划,就等谈判有个体面的结局。
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导致英国忽视了所有的战争迹象,包括1982年2月份谈判破裂、3月初阿根廷人试探性的登岛挑衅,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在3月30日却仍然认为“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
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马岛实际上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轻而易举地被阿根廷夺走了。英国方面的反应是吃惊,继而是愤怒,而后就是果断有效的军事动员和外交努力。
统帅加尔铁里从未上过战场,他无疑高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阿根廷的军事能力,也高估了外交形势。当战争正式爆发后,他才发现此前所有的估计都是误判。
首先是外交的崩盘。原来关系良好且支持阿根廷在谈判中收回马岛的美国对其军事占领行动一脸“嫌弃”,阿根廷军备主要的供给国法国也迅速断供。
军事上的困境也摆在了他的面前,阿根廷军队已经一百年没有进行像样的战争,原来把宝押在英国缺乏战争意志上的想法被现实打脸后,赢得战争没有希望。英国已经不复昔日的光辉,但是在军事实力和战争经验上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显著。
战争初期,阿根廷海军明智地竭力避战,但是政治形势不容许他们贯彻到底。“镇国之宝”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斩首”后,骑虎难下的阿国选择了抵抗到底。
但是,在现实的实力差距面前,坚定的意志也是枉然。作战勇猛的阿根廷人,却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6月20日,英军接受阿根廷马岛驻军的献降。
阿根廷军政府在不久后倒台,加尔铁里等军政府要员锒铛入狱。英国保守党挟胜利之势,赢得了1983年的大选。
但是,英国方面的代价也不小。如果进行经济核算,至关重要的斩首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也不那么划算。这艘巡洋舰是阿根廷政府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从美国购回的二战退伍军舰,而英方撂倒它的两颗虎鱼鱼雷就值一百万英镑。
马岛战争历时74天,实战时间仅一个半月。阿军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阵亡10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0余架,海空军的家底基本赔光。失败就是失败,无所谓有尊严的失败,只有哭泣的母亲和情人。
英方的代价也不低,耗资17亿美元。死亡255人,损失舰船18艘,飞机30余架。所谓胜利,就是保证了国旗还能插在南太平洋的荒凉岛屿上,以及更有承受战争损失的能力。经此一战,帝国的斜阳更为耀眼,却也不能阻止它降到地平线之下。
所谓胜利,也不过如此。
马岛战争是一场远离经济发达区域的局部战争,实际战争45天,平均每天两国开支6000万美元。大致是每条人命5万美元——命不贵,但战争不便宜。
2
巨人的出血点: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照例“地理位置重要……”云云。然而,无论是波斯帝国,还是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入侵者能从征服这块土地中得到过任何好处。20世纪的尾声,走进这篇“帝国坟场”的名单上还要增加一个巨人的名字:苏联。
苏联入侵阿富汗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大的乌龙事件。这场“巨人战蚊子”的不对称战争长期被国际社会理解为苏联“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的野心使然,是长期准备的结果,然而这完全是误解。
二战之后的苏联从来没有如此宏大的南下计划,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勃烈日涅夫更没有那样荒唐的想法。
七十年代中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出,影响了阿富汗的政局,却是“无心栽柳”的结果。此前,阿富汗从未成为苏联政治局的议题,连KGB也对阿富汗兴趣缺缺。如果不是意识形态部门惯性式的“业务拓展”,苏联不会涉足这个充满血腥暴力、阴谋诡计的诡谲国家。一连串的误打误撞、所托非人,导致了阿富汗的局面混乱到无法收拾。
即便如此,勃烈日涅夫仍然不愿意苏军直接介入。直到他的元帅和将军们向他保证,军事介入是暂时的,两周、至多两个月,局势恢复平静后就结束了,这位高龄、身体健康不佳的老人才勉强做出了苏军入侵的决定——这还要部分归功于大剂量的镇定剂造成了的失神状态。
不过,将军们的保证是诚挚且自信的。看上去贫瘠落后的阿富汗对十万苏军而言,连做陪练的资格也没有,只配做沙包。1979年12月,苏联推开了战争的大门。
三年后,勃烈日涅夫去世。战争还没有任何最终胜利的迹象,却已经赔光了勃烈日涅夫一生的外交成就——与世界另一半的和解与互信。
由于这场入侵,伊斯兰世界的反苏情绪激烈,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意陡升,和解的希望灰飞烟灭,代之以残酷的代理人战争。阿富汗确实没有与苏联抗衡的正规军,但是无数游击队、军阀武装成了苏军的梦魇。巨人可以手搏狮子,却对蚊群的骚扰束手无策。
1988年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日内瓦协议苏军从开始撤离阿富汗。
历时九年多的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约合2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只能参考,苏联复杂的经济体制下,没有哪张账单是准确的。
两年后,苏联解体。
在苏联最后的时光,这个庞大国家的战争机器要吃掉GDP的五分之一。丰富的石油资源也不能挽救苏联崩溃的经济,一半的石油收入用来进口粮食,还不够满足国内食品供给。
在面对空空如也的莫斯科商场食品柜时,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的战争到底为了什么?或许这场战争最大的代价就是这个——人心。
3
正义的代价:海湾战争
马岛战争是一场南太平洋荒岛上的局部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虽然漫长,但也只是一个出血点。和海湾战争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在昂贵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战争的一方是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二战后的地球上,很难找出比萨达姆更笃信战争带来财富和威望的统治者了。1979年萨达姆上台,第二年就对伊朗发起了战争。
这场战争被“誉为”以现代化武器进行的前现代战争,民兵肉盾、人肉趟雷的场面一再上演,堪称现代战争的底线。1988年,两伊战争惨淡收场,战果是回到战前的边界状态……
当时一些媒体自媒体津津乐道的“萨达姆时代的繁荣富裕”,那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八十年代伊拉克的人均GDP不过是全球平均水平上下,增长极为缓慢。经济水平在海湾石油国家中垫底。黑金加持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却远远谈不上富裕。
更为严峻的是,经历了长期战争的透支,伊拉克政府财政非常糟糕,六百多亿美元的外债相当于伊拉克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按照任何国际标准,萨达姆政府都已经陷入了财政破产。
好在伊拉克的主要债权人是逊尼派兄弟的海湾国家,并无逼债之虞。1989年到1990年间短暂的和平时间,伊拉克的经济开始快速恢复。
本该享受和平时期的石油红利,萨达姆却选择了还债不如赖债、赖债不如“自助取款”的奇葩路线。弱小但富裕的邻国科威特就成了萨达姆相中的“自动取款机”。
在伊拉克的军事威胁下,被拖上谈判桌的科威特毫无招架之力。谈判场面也是压倒性的,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竟然抄起水杯朝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砸去,这位国家元首险些血溅当场。
虽然科威特埃米尔并没有被水杯吓倒,但还是在其他海湾国家领导人的劝说下决定息事宁人、让步了事。科威特方面不仅同意了伊拉克莫名其妙的“赔款要求”,还答应豁免了伊拉克欠下的140亿美元。除了割让领土的要求外,科威特对伊拉克的要求几乎照单全收。
眼看着开战理由正在消失,“必有一战”的萨达姆着急了,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宣布“谈判破裂”,虽然萨达姆给出了不动用武力的口头承诺,但还是于次日入侵了科威特,这就是科威特战争。
这场“战争”名不副实,因为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纯属单方面碾压。科威特面积不到1.8万平方公里,不到有“中国科威特”之称的陕西省榆林市的一半面积,仅为伊拉克面积的4%。
萨达姆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就获得了完胜。胜利成果相当丰厚,从银行金库到博物馆文物,科威特的财富被大批运送到巴格达,这个弹丸小国也“荣幸”地成为“中东头号强国、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伊拉克”(都是萨达姆自封的)的第19个省份。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确实可以证明战争是可以带来巨大利益的好生意。然而,这样赤裸裸的恃强凌弱,触犯了国际众怒。
1990年8月2日下午8时,不祥之兆来了。美军展开“沙漠盾牌行动”,协防沙特。这一行动最后带来了两艘航母和五十万美军。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以全票通过(也门没有参会)了谴责伊拉克并要求其撤军的660号决议。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以及1个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678号决议。
但是,打出自信的萨达姆似乎真信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可以位居世界第三,能够挡得住获得联合国授权的多国部队。海湾其他逊尼派“兄弟们”劝不住他,甚至对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法国总统密特朗等重量级人物的劝阻也置若罔闻。
在678号决议给出的最后期限1月15日过去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决已决定由“沙漠盾牌”转化为“沙漠风暴”,但是最后期限定在巴格达时间17日凌晨 3点,给萨达姆在期限过后仍有一整天的时间来表明撤军意图,也算仁至义尽。
然而,萨达姆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大风暴”来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电视播放的战争,场面极为壮观,但战事毫无悬念。
1月17日开战后萨达姆的行踪一度成谜,风传他已经逃离了巴格达。然而,他其实就待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在总统府地下十八米地下工事的绝对防护下,他在空袭中安然无恙。
不过,萨达姆并没有像战时统帅一样忙碌。由于指挥系统很快就被摧毁了,他对战事的了解也得通过电视转播,看着自己的军队被包围、消灭、投降,直到被彻底赶出科威特。
“沙漠风暴”历时四十二天。伊拉克方面动员了120万军队,仅在科威特就部署了54万大军,而39国组成的多国部队60万人,其中74%是美军。
军队数量上双方势均力敌,但是结果却是一边倒的。伊拉克军队伤亡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17.5万人被俘,坦克、飞机等装备几乎全损。而美军仅148人阵亡,4508人受伤。其中仅10人是死于战斗,1500余人是战斗中受伤。其他国家阵亡192人,受伤318人。
事实证明,“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伊拉克”和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之间相差至少两个时代。
胜利是昂贵的,美国为海湾战争花掉的军费近1000亿美元,每天的花费近24亿美元。要知道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仅花费了2500亿美元,打了一年的朝鲜战争仅花了3200亿美元。胜利是昂贵的,也是值得的。何况还有日本、海湾“土肥圆”们出钱,这个大账单还能接受。
失败同样昂贵,却是不值得的。科威特复国,伊拉克劫走的所有财富都物归原主,而且还要负担对科威特的赔款。截止到2001年,根据联合国相关决议成立的赔偿委员会决定伊拉克需要支付的赔款总额已达354亿美元,其中120亿美元已经支付给科威特。
其后因战争等原因,赔付一度停止。2017年,伊拉克的经济状况大幅改善、GDP超过了战前水平,伊拉克政府正式重启了对科威特的赔款。此时,萨达姆已经死去11年,这一庞大的战争赔款是他留给伊拉克人的沉重“遗产”。
令人唏嘘的是,海湾战争胜利方的领导者老布什因为国内经济没有改善失去了第二个任期。失败者萨达姆却没有像倒霉的阿根廷同行们那样黯然退场,而是继续留在了宝座上,直到另一场很有争议的战争终结他的政权。
给萨达姆盖棺定论时人们发现,他在统治伊拉克时期几乎一半时间是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另一半是被制裁的水深火热,也是人间奇迹。
更为奇葩的是,在享受长期和平、繁荣的中国,竟然有这样一位统治者的粉丝,视之为反美英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成为沙漠中累累白骨的自觉,或者愿意承受严厉制裁下的艰苦生活,毕竟地下十八米的宫殿没有多少席位。
4
结语:追求战争,
请准备付出高昂的代价
时至今日,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有能力承受现代战争的昂贵代价——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和最落后、最贫困的国家。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让很多人相信战争不可避免。然而,任何一场现代战争的起因都充满了误判和妄想,只能说战争延续的是失败的政治,成功的政治总是倾向于避免战争。热衷于求战、宣扬“必有一战”往往是政治失败的开端。
如果良心和道理都无法熄灭好战者的野心,也许冰冷数字标注的生命和金钱可以唤起迷失理性。
现代战争代价昂贵,谁能承受相应的代价?即便自信站在了正义的一边,也得惦记一下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