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好像但凡是个企业,手里有点钱,就会信誓旦旦的说要造车。
宣布造车的企业,比上班路上看到的车还多。
而且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某些连设计图都没画好的大公司,就开始屠版各大媒体平台,雄心万丈赌注发誓,要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NO.1,只要他的梦想实现,中国汽车行业就会碾压全球......消息各种爆炸。
我们刚开始疑惑「现在车卖得这么好?」
后来才发现「PPT做的有多好,车就能造多好」
梦想有多远车就能跑多远!
以至于央视网看不下去了,发布评论「梦想弯道超车,小心中途翻车!」
好巧不巧,3月30日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很中二地表示「不缺人、不缺钱,愿为小米汽车而战!」
总之和前面999个公司一样:啥都不缺,背水一战,必然做出好车。
请大家相信我!
场面一时间相当尴尬,大家说原来小米也不甘寂寞.....
犹如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听到了无比震惊,认为他们可成就一番事业。
现在不是不信你,是但凡是个人都念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耳朵都起茧了。
又多了家企业来凑热闹了......
小米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我造车是认真的!.....我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你以为我就是随大流凑热闹吗?」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为梦想窒息」,什么「人生最后一战」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科技界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们今天聊四点:
第一、「颠覆一个产业需要多久?汽车城底特律:只需一夜」
第二、「为啥地产、手机、空调、互联网等巨头商业巨头,非要跨界搞汽车?」
第三、「作为全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汽车工业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
第四、「群雄逐鹿新能源,到底谁更有希望?」
底特律被称为美国制造业的心脏,因为一百多年前亨利·福特在这里创造性地推出了神车「T型车」。
在「T型车」之前,汽车全靠手工制作,往往一个团队的人需要花几个月做一辆车,卖得非常贵。
亨利·福特觉得不能只为有钱人服务,于是他发明了一个东西叫「生产线」,其实就是分工协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个「生产线」有多厉害呢?
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工业2.0」,福特使得汽车变成了一个平民可以消费的产品。
T型车多便宜呢?
一个福特汽车的工人只要工作八个月,就能买一辆。
这简直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白菜价」。
美国也因此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底特律因此名正言顺成了「汽车城」,就连底特律汽车展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车展没有之一(这记录已经作古)。
按道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底特律靠着发达的汽车工业、汽车专利就可以躺赚,谁能想到2008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当底特律准备为「福特T型车」诞生100年举行盛大庆典时,这个城市宣布破产了!
你没看错,汽车城底特律破产了!
失去工作的底特律汽车工人
三大支柱型汽车企业,两家向政府申请破产保护——
率先倒下的是通用和克莱斯勒。
当福特也要申请破产的时候,底特律表示「亲爱的,我们实在救不过来了。」「您只能靠自己了!」
于是,福特无奈把它亲儿子「沃尔沃」卖给了一个中国人。
套现20亿美元!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汽车城轰然倒地。
2008年,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二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中最受伤的除了华尔街,就是汽车行业,失业人数以百万计。
奥巴马身为一个新晋总统,不指望你充当救世主角色吧?你总该去振奋一下人心吧?你要对美国汽车人表达你的态度吧?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奥巴马确实对汽车产业表了态,但他没有去「汽车城」底特律,而是去了硅谷!
以至于媒体打出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完蛋了,底特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奥巴马是不是瞎?信心比黄金宝贵的时刻,底特律的工人正在失业,去硅谷提振什么汽车产业信心?」
原因很简单,一个即将巅峰汽车工业的「天才」在那里等着他。
「我要拯救美国的汽车产业,但我不会去底特律,我要去硅谷。」这就是13年前美国总统做的一个决定。
奥巴马在硅谷会见马斯克,并一口气给了他6亿美元的财政部贷款,原因竟然是「马斯克All in新能源汽车。」
后来我们也看见了,马斯克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实现自己曾经的「狂言」;特斯拉成为了「科技」的代名词;特斯拉公司成了世界上市值最高的车企,并且市值比并其他所有车企加起来都还要多。
当然,我们不是说特斯拉的车有多好,而是想表达——
当一个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些陌生的人,用一些陌生的方式来改变一个伟大的产业。
当然过程中,会有阵痛、流血、甚至牺牲。
想想2008年的底特律,一个曾经辉煌的「汽车城」,满怀希望准备100周年庆典时,迎来的却是公司破产、工人下岗的噩耗......
「为啥国内地产、手机、空调、互联网等巨头商业巨头,非要跨界搞汽车?」
道理很简单,确定性趋势就在那里。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历程:
以房地产为主的居民消费结束了;
以中国制造大规模的增长结束了;
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债来扩充城市化建设也结束了;
就连互联网创业也已经20年了,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那还有什么能持续告诉增长?
你说我们做「自主品牌」做「高端产品」。
好,我来告诉你这条路并不好走。
2008年,全球十大手机品牌有欧洲公司、美国公司、日本公司、韩国公司、中国台湾公司。
到2018年呢?
所有的欧洲公司不见踪影,日本公司也都消失了,剩下来的是一家美国公司,两家韩国公司,七家中国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核心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那再过10年会怎样?
可能手机可能都消失了!
随着通信技术、vr技术以及柔性屏材料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手机可以不断折叠,最后可能就是我们眼镜上的一个装饰。
甚至可能这都是过渡产品。
AR技术如果到了一定程度,「你轻轻地挥手,就能从屏幕上带走一片云彩」。
脑基接口如果发展成熟,你甚至根本不需要一个实体,就能心念一动,联系上一个人。
试想一下,手机都不存在了,那这些品牌还会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为啥国内地产、手机、空调、互联网等巨头商业巨头,非要跨界搞汽车?」
因为趋势到了这里,就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
什么趋势?
随着5G技术的运用「汽车全部联网」的大趋势;
随着工业互联的普及「汽车是新电子终端」大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将淘汰不智能」大趋势。
那这次趋势会带来什么改变?
我们来回忆一下:
286电脑,全部联网,就有了维基百科、电子邮箱;
个人PC,全部联网,就有了QQ、门户网站、淘宝;
智能手机,全部联网,就有了滴滴、美团、抖音;
这次变革能有多大商业价值?
随便举个例子,让人在乘坐电梯的闲暇时间看广告的「分众传媒」,就目前千亿的市值。
那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中,人们能有多少闲暇时间呢?保守估计也得是电梯里的几十倍吧,按「分众传媒」的市值核算,那起码也是几万亿起步。
要知道A股扛把子「茅台」市值也不过2万亿。
更要知道这还只是汽车联网的部分商业价值!
汽车如果全部联网,会发生什么?会改变什么?会带来什么?
能带动多少个行业的进步迭代?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能释放多少劳动力?
这样的机会我们能拱手错过吗?
而造车我们也知道是个资本密集(重资产、重投入)、人员密集的行业,所以我们看到了天下群雄,各使神通,逐鹿中原。
「作为全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汽车工业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是盖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最让我们骄傲的变化就是制造业的飞速进步,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盘。
要知道中国制造业在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为28.7%,远超过了美国。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所有的四个优势,今天都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一,成本优势消失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都开始贵起来了,以后只会越来越贵;
第二,规模优势衰减
过去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在品牌溢价能力下显得微不足道。另外在经济危机中,一个50人的公司和一个5万人的公司,谁的压力大?
第三,政策优势退坡
过去我们有各种政策补贴,但随着政策退出、现在大数据加持精税计划实施,企业税收变得透明,原有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税收优势都消失了。
第四,环境不容牺牲
过去为了发展,我们部分地方选择牺牲环境,现在还可能吗?
随着我国制造业曾经的优势不在,我们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发展什么呢?
还记得2013年底有个时髦的新词「互联网+」吗?
这次在当时有多火呢?
据说当年凡是带这3个字的ppt,融资成功几率高到吓人,甚至在2014年被李克强总理写进「政府报告」。
就连《十三五规划》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互联网+」辅助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现在互联网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它变成了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向各行业渗透,而且每个渗透基本上已经到了末端。
那现在又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发展什么呢?
《十四五规划》开宗明义地表示要「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放了一张图,大家可以了解下。
其表明了要以满足消费升级和需求变化,带动整个制造业改革,具体是哪个方向呢?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
第一大类是人工智能;第二大类是机器人;第三大类是物联网;第四大类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
而他们的综合体是什么呢?
就是新能源智能汽车。
可见这造车对我国制造业有多重要。
「群雄逐鹿智能汽车,到底谁更有希望?」
中国造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86年,汽车工业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秉承着「以市场换技术」大量合资企业进到中国市场。
当时我们领导打着这样的算盘「这些合资企业,来了就是老师啊,我们的人和他们一起干活,时间长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很快我们就能独立造车了!」
邪门的事发生了!
中国居然在这之后的18年里,从来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投入批量生产的新车型。
为啥距离还是很远呢?
而日本,丰田搞出了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小轿车,两年后就卖到美国,风行全球。
20年后,这一幕在韩国重演。
现代集团1967年建厂,作为福特汽车代工厂,仅6年后,现代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车型。
1975年,现代自主设计的第一款车型“小马驹”投产。
然后,韩国的汽车工业就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一是合资厂商人家真让你学吗?
其次是核心的技术,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
最后是能生产零件,但拼不起来,能拼起来问题也多?
还记得说出“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李书福吗?
最早李书福真就是这么干的啊,看过一个纪录片,没有图纸,车身都是用榔头手工敲出来的。
但就是从李书福开始,中国汽车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又跌跌撞撞走过18年,终于可以拍着胸脯说「质量杠杠的」!
奔驰公司曾经一度拆开了7辆哈飞(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的“中意”面包车,最终结论是啥?
我给你念念「奔驰公司没办法在相应的价位上提供具有相应竞争力的产品」。
奔驰固然好,但中国市场大,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中国汽车基本没有对手。
早在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汽车卖到了中东、南美、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面有吉利、比亚迪、北汽、广汽、长城、红旗等等等等。
对了,去年全世界卖出的新能源汽车,你们猜哪个品牌卖的最多?
是价格屠夫「特斯拉」吗?
我告诉你是——五菱mini ev!
对了,除了乘用车,卡车,中国从来都是自主创新,你放眼望去——
道路上跑的卡车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牌。
对了,奔驰不仅研究过哈飞,还研究过解放、东风等made in china的重型卡车。
分析完以后,他们承认,无论如何也没法按这种价位制造出同样性能的卡车。
然后开始指责我们中国「强制技术转让」。
但问题是我上你家撬门去了吗,我把你吊起来打让你技术转让了吗?
美国这样的嘴脸,其实暴露了中国的一个巨大的优势。
我们就有这样的能力,知道我们缺啥,然后通过谈判、通过并购,我们或许技术,然后还能消化得掉,然后我还能在你的基础上再继续升级。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群雄逐鹿的阶段其实说明一个问题——
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是要干!
而且有能力干,还要干好、干漂亮!
尽管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摸着石头走了很多笨路,但这又怎样?
面对困境,我们这个民族从未退缩过!
解放战争,强敌环绕,我们没怂;
抗美援朝,敌强我弱,我们敢干,敢赢!
在智能汽车这个领域,我依然相信,胜利属于我们,我们依然能干,能赢,能扭转没技术、没专利、没知识产权的局面。
说回本节问题「群雄逐鹿新能源,到底谁更有希望?」
我认为取决于几个条件:
1.这家中国厂商生产的智能汽车一定是绝大部分都能消费得起的好车,原因很简单我们如果把汽车看成硬件,消费者可能只需消费一次,但车上自动驾驶软件、OTA付费点播,各种游戏软件却可以无限次消费,这会是未来智能汽车厂商的核心的利润来源。
所以他要有强大汽车供应链的能力。
2.这家中国厂商一定要有完备的生态链,也就是说「车上至少能实现一切手机能提供的功能」,也就是智能TOT能形成规模效应,这点小米、百度具备一定优势;
3.这家中国厂商要有能实现人工智能的能力,我在《科技日报》的专门跑汽车口的哥们,不止一次的表示「人工智能第一步的场景在智能汽车」。
4.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比如:自动驾驶软件、人机交互游戏等等。
为啥做智能汽车还要有这些奇怪的能力,举个例子:
美国一个著名分析师表示:
特斯拉2022年FSD(付费软件)业务的收入将不低于50亿美元,占特斯拉汽车业务营收的接近9%,却能贡献25%的汽车业务毛利!!!
这就是特斯拉为什么要做「价格屠夫」?
因为他要抢占市场,让人体验他的软件。
当然,智能汽车领域,先发有先发的优势,后发有后发的强项,至于谁主沉浮,我相信——
中国!
结语
而汽车工业我们前后走了38年,从合资、到独立生产、再到如今造车新势力的崛起——
这可能是我们这辈子能见证最为困难,也最为波澜壮阔的革新,因其涵盖领域广阔,也因其困难重重。
但任谁谁先占领这个高地,将一举解决我国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摆脱我国处于生产加工的底盘地位。
试想一下,那时候车上任一应用软件价值将大于车本身价值n倍;
谁先攻克这个难关,其系统将如现在ios、安卓一般占领系统的先发优势;
谁先应用广泛,搭建起生态,甚至将改写时代进程。
这将是汽车工业带给我们的想象。
而这一个转折点已经到来,我辈中人,岂能退让!也不能退让!
况且,人类历史上很多发明被发扬光大的并不是发明者。
最后思考题:
亲爱的朋友们,你认为谁会是这场「车竞赛」的最终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