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过程没什么大问题。文章引起争议后,作者作了一番解释和澄清:“写作的初心是希望新东方转型顺利,表达的担忧是基于我对教育培训、食品安全、农产品电商和直播带货行业的长期观察。只是想提醒,农货转型没那么容易,新东方得有心理准备。”
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对传媒从业者来说,更是其职责。至于说得对不对,是否中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不能因为俞敏洪是在商海里打拼多年、取得骄人成就的知名企业家,没做过生意的媒体人就没资格评论。就好比一位从不下厨的食客,照样可以评价一家老字号饭店大厨的手艺。
这篇文章之所以招来那么多的反对与批评的声音,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个标题,作者预设了俞敏洪“照搬”李佳琦的前提,等于自己先立一个稻草人作为批评的目标。在市场里即使同一个行业,比如电商,比如教培,没有仅靠照搬别人能够成功的。作为一位很有经验的商人,俞敏洪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常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转型做农产品电商的艰巨性。原因之二是文中有一段话:“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刺激了公众的情绪。在一些愤怒的群众看来,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由于巨大的不可抗力,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俞敏洪和他的团队试水直播带货,是一种自救行为。如我在前一篇评论中所言:“效果如何且不论,但这个态度对社会管理者而言,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以俞敏洪积攒的财富及其知名度,个人和家庭的生计应该不成问题,但他没有选择“躺平”,没有把缩水后的财富变现去过退休的日子,而是积极地探索新东方转型,这体现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围观者却批评其“自救”的姿势不够好看,很容易惹起众怒。那位作者在文中对俞敏洪的建议:“据说俞敏洪本人一直梦想像斯坦福一样建一所大学,那么,把这所大学建到更广袤的农村大地,没准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要。
”难道她不知道办学是公益行为,不能以盈利为目标?而课外培训则是追求盈利的一种市场行为。通过办企业来挣钱,然后拿挣来的钱去办学,是商人回馈社会常见的模式。但前提是先要让企业活下去,产生利润,才谈得上“把这所大学建到更广袤的农村大地”。
这样的评论,会让读者产生高高在上、空洞说教、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感,认为评论者没有同理心,还自以为是。我相信作者的解释,这些不是她的初衷,文章发出后却产生事与愿违的社会效果,和写作者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有关,而且文章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刻触动了公众的痛点。公众在就事论事、就文论文之外,给作者过多的舆论压力,也是不公平的。不过这件事对社会事件的评论者——包括本人在内——是及时的提醒。做一个合格的评论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学识和相当的思维能力,还要对时代流变如何影响公众情绪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