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思潮大交锋的节点,同时又“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关于明年该如何做,会议指明了方向:
一是政策基调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明年要加大力气往前冲;
二是会议花大篇幅厘清重大争议问题,意在重塑社会对经济改革的共识;
这次会议,信息量极大!
通稿在肯定成绩之后就客观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是第一次提到。
需求收缩方面。首先在于人口变化。2020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自然增长率仅有1.45‰,创43年来最低数值。2020年中国人口净增204万人,相较于2019年的467万、2018年的530万,2020年净增人口规模降幅超过一半。
2020年中国20-34岁的年轻人为2.9亿,相比2010年的3.25亿减少了3463万人。婴幼儿与年轻人都是拉动消费的主力。这部分人群在萎缩。
其次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人均收入的提升速度也受到影响。这些综合性因素共同导致了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方面。是2021年全球经济共同面对的难题。这里既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冲击,也有全球供应链中断带来的物流冲击。
即便社会投资需求不强,但供给短缺仍然强势主导了市场,导致一众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上涨,从而推动了通胀——今年10月,我们的工业通胀PPI创了历史新高。
需求与供给的剧变,共同推动了市场预期的减弱,如果不加引导和有力调控,可能会形成投资减少、消费减少的自我循环通道。
因此,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会议通稿中处处都释放出明年加大力气往前冲的信号。
宏观政策的基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
要求明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以前是怕地方过度发力,所以要适当往回收力。现在是要往前推,要求各方面积极出力。
财政政策要求“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的表述很有意思,就是财政政策绝对不能弱,要保证强度,加快速度。
总而言之,明年财政大有可为。
因此,继高铁热、机场热之后,不排除我们将迎来运河热。
在广东,大湾区正在谋划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的跨海大桥,深珠通道。
在广西,规划了总投资680亿元、全长约140公里的平陆运河工程,它的开建可以让省会南宁等城市直通北部湾港口,较目前经由珠江的出海航程大幅缩短,钦州、北海、防城港也可以摆脱“孤港”,扩大经济腹地的货源。
在江西,正在谋划世纪水运工程浙赣粤大运河……
这些超级工程的审批落地速度,都有望加速。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这是全文非常重要的部分。
近来关于行业产业的政策变动很多,涉及互联网、教培等诸多领域。在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各类声音各种观念都有。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思潮大交锋的节点,为了有序发展,会议特意指明了方向。
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共涉及五个层面,分别是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
其中,共同富裕排在了第一的位置。
会议通稿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这其实就是权威人士在11月24日《人民日报》撰文所说的,我们“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
中国始终会一如既往地,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化分配制改革。
通稿还提及,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这两句话分别指明了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方向。
第二次分配方面。未来房产税、资本利得税的步伐会越来越快,通过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来实行不同阶层之间的分蛋糕;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来实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分蛋糕,以更好实施各类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次分配方向。2019年,中国企业捐赠在慈善捐赠总额中的比例达到61.7%,个人捐赠只有26.4%。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贡献良多。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78.1%的社会组织处于“缺钱”状态。企业和社会群体的参与空间还比较大。
与此同时,通稿还提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就业带动力被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去年同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提到三处“就业”:“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今年则提到了八处“就业”: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比重明显增加。
这既说明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下,明年存在保就业压力,又预示着2022年会全方位、全力度的抓好就业问题。
为此,关于考公范围、职业门槛等可能会迎来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二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通稿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通稿罕见地明确了资本有“消极作用”。也因此,我们必须予以规范引导和控制。
此外,过去的说法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现在变成了“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字眼不同,大有深意。
无序扩张可能是指资本跨越边界无序扩容,一个互联网公司偏要进入所谓科技金融领域,使用百倍杠杆急速扩张留下系统性风险;一个巨头通过收购小鱼中鱼形成垄断,遏制或者扼杀其他的技术创新,就叫做无序扩张。
野蛮生长或指资本在特定领域,违背政策风向、枉顾国家安全利益,肆意生长,急于变现。
以前强调防止乱扩张,现在强调防止乱生长。
两者有着微妙的区别。
第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这一段落非常微妙。
按照传统经济学原理,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压力之时,应该是刺激大众消费、鼓励投资。
会议却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两者似乎有所矛盾。
但其实通读全段下来之后,就知道这种战略安排独居深意。
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
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是节约对粮食、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使用,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耗,一方面又是加大生产效率,提高粮食、石油的供应。
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储量的增加。
这些都指向了底线思维,是强调在极限情况下,保障中国的石油、粮食等初级战略物资能够自给自足。
这样,中国才能更好的应对,包括但不限于疫情变化等各种全球性突发事件。
第四个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近年来,国家在处置风险问题时,一直都强调:“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压实各方责任,也是一贯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此次会议特意强调:“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向恒大事件。
恒大有超过2万亿的庞大债务,一旦倒下,会不会造成房地产硬着陆,这是国内外需要高度关注的事件。
但监管态度始终非常明确,那就是恒大并非“大而不倒”,任何管理经营不善的企业,都必须付出市场代价。恒大必须保交楼,必须充分变卖资产实现自救。
到了实在走投无路的阶段,监管也会介入。
上周五,恒大美元债已经出现实质性违约的信号,境外市场债务重组进程开启。
广东省和一行两会连夜发声,引导市场预期,派出工作组进驻恒大,步调统一有序,可以看出监管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风险处置机制。
接下来,工作组可能会对恒大的债务和业务情况进行全部摸底,稳住大局之后,再参照海航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对各大业务板块进行分拆出售,广东也会牵头国企介入。
第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是未来四十年的主线,碳达峰是2030年前达成,一方面既要坚定推进,不能懈怠,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地方层层加码,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这必然是不小的工作挑战。
2020年的限电事件成因非常复杂。
有些地方是因为给“两高”项目偷偷放水,导致能耗“双控”超标;
有些地方是因为煤炭产能不足、天然气价格短缺,而新能源又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能源,导致出现能源短缺;
有些地方是因为能源价格高,发电企业不愿意亏本运营,导致发电量减少。
这才造成了高层批评的“运动式减碳”。所以此次会议特别厘清了减碳问题,一是先立后破思维,基于国情向低碳经济过渡;二是在加快“立”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考核激励机制,包括“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