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病一场,2500万上海市民被锁定在原地。
如今,全世界人民都在承受上海疫情所带来的“间接伤害”!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称,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国家的货运量正在明显下降,“如果中国有个小感冒,世界其他地方的供应链都会大病一场”。
1.
上海港是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口,去年承担了中国20%的外贸吞吐量。
据调查,自4月初以来,上海港及附近宁波舟山港等待的集装箱船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几乎是一年前的3倍。
之所以发生拥堵现象,主要是前往上海的货车物流遭受阻碍所导致的结果。
由于卡车无法将货物从港口运送到加工厂,运载铜和铁矿石等金属的船舶只能在原地等候。中国欧盟商会估计,航运和卡车运输公司正遭遇长时间延误,与封控前的水平相比,上海港的货运量吞吐量下降了约40%。
上海堵一堵,全世界的供应链都大受震动。
而直接受害者,就是日韩。
上海疫情,让本身就饱受芯片短缺之苦的车企雪上加霜。
由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供给受阻,韩国通用汽车公司暂停富平第一工厂和第二工厂的生产工作,通用方面预计,此次停工将造成约6000辆汽车的生产出现差池,几千名韩国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与此同时,现代汽车位于全罗南道的一家委托生产商也宣布暂时停工。
车载电池、电子等行业也不容乐观。
韩国外交部官员表示,车载电池、石油化学领域的部分产品出现了进口延迟的现象。另外,三星电子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计划也因中国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出现差池,该公司近日不得不通知客户推迟交货。
日本企业同样也没好到哪去。
据全日本空输和日本航空透露,上海航线的货运航班已部分停飞,全日空每天5班的货运航班已减少到每天约2-3班,据称是因为无法确保足够的装卸货和机修人员上班。
此类航班从日本向上海运送半导体相关货物,从上海向日本运输电子零部件等,这些航班的停飞和减少导致零部件不足,对日本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
三菱电机、索尼、夏普等制造业,由于当地工厂长期停工,从当地供应商采购零部件的工作滞后,因零部件等不足停工停产。
马自达4月14日和15日停止了位于广岛市的总部工厂和山口县防府工厂的运行。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丰田旗下的发动机制造商)于4月 1 日和 4 日部分停止了大分第一工厂(大分县中津市)的生产。
三菱汽车也在11-15日关闭了主力的冈崎制作所的生产线。
由于过去日韩的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这一次上海疫情封控,它们所受伤也最深。
这一次危机,势必会让日韩反思对中国供应链依赖过高的现实。
据了解,尹锡悦胜选韩国总统后,促进企业回流将成为新政府的主要政策课题。尹锡悦的新政府将为回流企业提供补贴、税额减免等优惠措施。
在中国供应链这件事上,日本比韩国有着更痛的领悟。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日本企业尽管在中国工厂生产了大量的口罩,但却无法运输到日本,使得日本国内口罩供应一度断链。
正是因为有这样痛的领悟,日本早就将供应链重组事项,提上议事日程,领先于韩国把供应链安全放在首位。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日本企业陆续将工厂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印度和非洲。2020年,日本还宣布实施了“作为供应链对策的促进国内投资事业费补贴”政策。
该政策以申请国家补贴的形势,鼓励企业投资厂房、设备、系统和生产线,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缓解供应紧张局面,降低供应中断风险。
然而,供应链的转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日韩重组供应链,依然需要在未来寻找到真正的最优解。比起将供应链全部搬回国内,多元布局可能是更优选。
2.
除了受影响最大的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受到的影响也不小。
中国处于东南亚产业链的上游,又是欧美产业链的下游。
上海疫情所造成的停产和停工,让本就受俄乌战争影响颇大的欧美,难上加难。
苹果首席财务官卢卡·梅斯特里(Luca Maestri)表示,中国近期的新冠疫情,以及芯片短缺问题,让生产变得困难。供应限制将使苹果公司损失4至80亿美元,具体取决于中国供应商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运营。
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供应问题都集中在上海,虽然现在几乎所有工厂都重新开工,但它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标准产量水平。
“德国工业界担心未来几周的生产流程会被打乱”,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主席鲁思沃说:“尤其受到影响的是那些依赖原材料进口或建筑部件交付的行业,以及通过海上交通运输成品的行业。中国的封锁时间越长,经济后果就越严重——无论是对全球经济还是对德国出口业来说都是如此。”
当前,由于东南也等地复工复产,欧美供应链问题刚有缓和的迹象。而上海疫情,无疑又为全球的供应链问题添加了一份不确定性。
上海是全球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港口,上海静止势必造成当地生产和物流中断,很多货运将出现延迟,从而加剧全球供应链和通胀压力,特别是美国。
美国劳工部4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从2月份的7.9%升至8.5%,创40年来新高。美国物价一直在上涨,通胀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6%,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平均目标2%。
为了缓解因疫情带来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可能在5月份加息50个基点。
而欧美的加息将会反向传导至国内,对央行目前与欧美相反货币政策造成更大挑战,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
当然,也不是所有相关国家都因上海疫情受到损失,也有部分国家趁着上海打瞌睡而萎缩发育、闷声发大财,比如东南亚地区。
今年3月中下旬开始,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疫情管控措施开放,其国内供应链需求也迎来一波暴涨,中国出口东南亚的货量急速增加。
过去,从中国前往东南亚的航线,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货运航线之一。
然而,近期东南亚国家的需求火爆,使得这条航线的运费也随之上涨,有部分重箱的运价涨幅已经超过了 50%。其中,又以越南尤其突出。
如今,到越南胡志明市的货运价格已经到了每个高柜集装箱1800美元以上,到海防市的价格还要更高。
3.
经常说中国的济南,世界的青岛。还有说海南的海口,亚洲的博鳌,世界的三亚。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虚的,中国严格意义上属于世界级的城市,只有上海北京少数几个。
上海不仅是中国人的上海,还是全世界的上海。
如果不是因为意外造成的疫情,恐怕很多人都无法意识到,“世界的上海”这个称呼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海,这个在近代才逐渐登上前台的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拥有先进的制造能力,它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
可以说,正是上海长期联动长三角所打造的供应链优势,铸就了此处拥有全中国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现实。
长期以来,国内外人才齐聚于此,不仅仅将上海打造成了一个高端制造业城市,更是将其打造成远东著名的时尚之都、金融之都、魅力之都,也是全球物流中转重要节点。
所以,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国际高端制造业,往往选择重仓上海,以获得人力、上游中端产品供应链、港口等一系列优势。
但是,如今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一些国家也开始着眼于重新配置供应链,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迁往东南亚、印度等地,让供应链多元化,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其中,既有各国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的考虑,也有出于对中国制造业举足轻重地位的忌惮。
过去,中国制造对于中国的意义,被很多人低估了。
近年来,中国着力于产业升级,上海更是率先完成了腾笼换鸟。
中国除了组装最终的工业制成品外,还大力发展像芯片、锂电池、医疗器材、光伏组件等等产业中端产品,使得中国对工业中端材料的进口量逐渐减少。国内对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的消费能力提高,更催生了一条完整、高效的产业链。
如此一来,我们塑造了中国对外界进口依赖程度低、外界对中国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局面。
在不知不觉中,中国货在全球已经成为了类似于美元的“硬通货”。
去年,欧美港口拥堵造成的感恩节、圣诞节大缺货,就是中国货在全球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体现。
而这一切,其实都有赖于国内外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虽然全球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已经开始,但欧美制造业巨头之所以至今未能将布局在上海的制造业完全迁出中国,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功于上海:
无论是将工厂迁往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还是印度,都在短期内无法复制像中国一样成熟的制造业基础设施、极具吸引力的供应链系统。
当然,我们也不能有“挟供应链以令天下”的心态,否则我们也可能会丧失原有的优势——
任你供应链体系再完备,也没有一个人会在乎一个完全无法正常运转的制造业中心。
此外,在眼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世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
在俄乌战争之后,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安全”而非利益。供应链的分散式布局,将会在未来成为主流趋势。
幸好,上海在短暂静态管理后复工复产了。
希望历史终将会站在中国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