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已经开走了;对全世界而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班车上只有两个座位,A座和C座。
这几年,总能听到东南亚、印度,甚至越南要取代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就本质而言,越南制造业发展只是我们制造业的“外溢”而已,包括印度也是如此。
就是我们把产业链中技术门槛最低的环节给他们,毕竟他们有廉价劳动力。我们从早先向他们输出成品,转变为输出待组装的半成品,或者零部件和设施设备,这其实是一种互补关系。
成套供应链体系依然在国内,包括上下游企业和研发、应用、售后等人才体系,为啥?因为他们走错了路,相信西方经济学“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那一套,先易后难,先甜后苦,这明显是个坑。
因为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资料,重工业则提供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生产资料,既是基础工业,也是工业基础。
其实,催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和内燃机,都是重工业。如果跳过重工业,直接发展“上层建筑”的轻工业,都是虚假繁荣。
前些年,我们拼命发展制造业时,印度在搞服务业,软件服务尤其拉风。比尔·盖茨访印时曾惊呼,“21世纪的软件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欧洲,而可能是印度。”把捧杀气质拉满。
其实,印度IT基本是外包,而且大部分是美国外包,程序员基本都是IT初级岗位,为欧美打工。等到2014年莫迪上台,握草!这玩意根本没啥技术积累,只是帮别人吆喝,于是赶紧提出“印度制造”。
但为时已晚,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拉开序幕,新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距离大规模商用越来越近,应该不会超过10年。当智能化渗透人类生活,机器人使用成本低于人力时,他们将再无机会。
未来,他们或许只能发展特色经济,就是把环境搞好,把外语学好,利用岛屿海岸和气候优势搞旅游和文娱产业,泰国就是榜样。
总之,要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要踩的坑,一个都避不开。你承受多少磨难,就问老天要多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