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多家欧洲巨头来中国背后的真相
2022-09-29 10:16:54

  北海底下一声爆响,北溪天然气管道炸了。

  对欧洲来说,2022年显然不是一个好年份,战争、疫情和能源危机三重压力之下,老欧洲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

  凛冬将至,欧洲的能源问题却还没有着落,英国和德国在冬季供暖问题上一系列的操作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这一系列事情的结果就是:亚欧大陆的东端,浙江义乌的电热毯出口订单快爆了

  难道今年的冬天,欧洲大陆上又要出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想想前几年和美国贸易谈判的时候,川宝态度强硬地要求我们购买大量的天然气和农产品,再想想今年的粮价上涨和欧洲局势。

  他真的……我哭死……

  在一片混乱之中,有个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包括巴斯夫、空中客车、宝马在内的很多欧洲大厂开始加速他们在中国的项目和投资布局。

1664417443637458.png

  尤其是欧洲化工巨头巴斯夫,已经决定在广东湛江修建一个一体化的综合化学品生产基地——这不仅仅是巴斯夫集团在德国之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巴斯夫第三大生产基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欧洲巨头来中国背后的一些问题——从这些问题背后,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大国博弈的真相。

近期欧洲大厂来华投资的情况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方面:今年9月6日,巴斯夫的湛江一体化基地开始正式投产,每年增产6万吨工程塑料,尤其能够满足汽车和电子产品等行业的需要。

  法国航空巨头空中客车方面:今年6月24日,空中客车公司的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将重点研究氢能源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电气化和未来客机客舱等新技术。一个月后,7月26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双流机场旁边开始动工建设。

  德国汽车巨头宝马方面:今年6月25日,就在空客签约苏州园区的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就报道了宝马在沈阳投资22亿美元建设的电动汽车工厂开始生产的消息——这笔投资是宝马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除此之外,两周之前,9月9日,宁德时代和宝马达成协议,宁德时代将开始为宝马集团的“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提供圆柱电池。

  总体来看,欧盟今年1-8月对华投资相比去年增加了123.7%,说明老欧洲的企业们还是很看好中国未来发展的。

  有趣的是,当欧洲大厂纷纷在中国投资大项目的时候,诸如《纽约时报》和《德国之声》之类的典型西方媒体却一直在说什么“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兴趣在减弱”。

  果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欧洲大厂的背后动机

  虽然欧洲大厂们的的确确在中国投下了数以亿元计算的真金白银,但我们需要知道,这是纯纯的商业行为——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些老欧洲的资本家们是不会把宝押在中国的。

  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大厂来中国投资的状态就是——“半推半就”——一方面来中国的投资本就是这些大厂路线图里的一个环节,是迟早的;一方面,受到乌克兰战事的影响,这些欧洲企业也不得不来中国进行投资;一方面,虽然中国市场得到了欧洲企业的青睐,但在合作之中我们也并不是那么强势。

  先说说那些“本该就这么做的“的项目,这里主要指的是空客的项目:今年7月1日,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南航、国航、东航和空客达成了史上最大的一笔航空订单——三家一口气买了292架空客的A320NEO飞机。

  其中,南航花了122.5亿美元,买了96架;东航花了127.96亿美元,买了100架;国航和旗下的深圳航空也买了92架,花费122.13亿美元。

  联系这个事情,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空客会把自己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放在中国了——“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飞机的维护、保养、升级、改装和报废,相当于是飞机的“4S店”。

  中国市场是空客现在最大的市场,空客自然而然地会把“4S店”开在中国。

  再说说“迫不得已”的那类人,这里主要指的是巴斯夫。

  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打之后,欧洲就吸不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欧洲吸不到便宜的俄国气,就只能去吸中国气和美国气——尴尬的是,欧洲人吸着吸着就感觉不对劲儿了,这味道怎么这么熟悉?

淦!这TM不还是俄国气么?

微信图片_20220929101003.png

  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的直接后果就是欧洲的电价跟着上涨。危机之前,欧洲的电价成本相对中国还有一些优势,危机之后,欧洲电价超越中国4-5倍。电价的上涨,很快传染到了产品层面,欧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始减弱,出口开始下滑,作为一贯以来的工业强国和出口强国,德国竟然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二季度德国对中国的逆差达到了250多亿美元。

  要知道,天然气不仅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电价上涨,连带着化学品的生产成本也要上涨,最后就是欧洲化工巨头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德国的钢铁、电解铝、合成氨的每吨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88/5110/3280美元。

微信图片_20220929101006.png

  看看国海证券的这个统计图就知道欧洲化工现在的情况有多严重了——红色框框里的是中欧两地之间的差价,是用欧洲价格减去中国价格的结果:维生素A,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16912美元。醋酸,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6362元。丙烯酸,欧洲比中国每吨高出1307美元。聚氨酯,这种需求量巨大的工业必备化学品,中欧每吨价差高达1200美元。

  这个价格差是什么概念呢?

  当下,国内市场的维生素A价格处于低位,每公斤117元,一吨就是117000元,不到12万元/吨——而同时,在欧洲,维生素A的价格是23万元/吨,几乎翻倍了。

  化学品是大宗产品,一生产起来都是少则数千吨多则数万数十万吨。面对如此离谱的价格差异,欧洲化工企业有可能是多生产一笔就多赔一笔。那么,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高成本呢?很简单,来中国生产。

  巴斯夫在七月底就表示:天然气供应的危机会让欧洲生产基地面临停产风险,考虑使用欧洲以外的生产基地来补偿欧洲的产能损失。

  最后,我们说一说为什么中国在这些项目里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势。

  以巴斯夫的项目为例,虽然说巴斯夫的项目手笔很大,但问题是,这个项目是中国唯一一个外商独资的化工项目——外商独资,意味着中国方面在这个工厂的经营和技术上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它不会像合资厂那样给中国化工产业带来什么技术上的溢出。

  宝马和宁德时代的电池项目也是如此。

  没错,宁德时代的的确确是拿下了宝马的订单,但问题是,作为条件,宁德时代还需要在欧洲开办一家电池生产工厂——这是欧盟的惯常操作。意思很简单:赚欧盟的钱可以,但是不能在赚欧盟钱的时候还不照顾欧盟。

  同志们,这就是大国商业博弈的真实一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它没有“非黑即白”、“非赢即输”、“非爹即狗”的二元结构,有的只是互相妥协和交易——这些合作能够达成,说明中国和欧洲企业都对结果比较满意。

尾声:为什么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很重要

  外商来中国投资,很多时候,这是一件对国内各方都有利好的事情。

  首先说说对官方部门的好处。

  众所周知,总设计师一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经济建设”四个字在中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合法性”,以至于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的核心任务——打开电视,任何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都必然会谈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

  而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成果,还能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扩大当地的就业。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项目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而外商的项目通常规模都不小——稍微想想就知道,远渡重洋来中国开厂绝不可能是什么小企业,也绝对不可能只搞一些小项目。

  看看中国到外国开厂的企业就知道了,哪个不是在行业里呼风唤雨的头面企业。

  其次是对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的好处。

  外商进入本国市场的感觉,就好像项目组里突然空降了一个卷王——本来大家可以躺平摸鱼,谁知道突然被逼的卷起来了。很多时候,外资扮演的就是一个“秩序整顿者”的角色。

  官方其实一点都不避讳这一点,2019年1月底,《光明日报》就写到:开放倒逼改革,开放促进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引来外部竞争,就好像鲶鱼效应,强者更强。同时,对消费者来说,厂商们卷起来之后,获利最多的就是消费者了。

  除此之外,既然外商来中国投资设厂了,那么零件、原料肯定也是从中国购买更方便吧?这么一搞,中国的很多企业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国际知名大厂的供应链了。

  深圳的蓝思科技就走的这条路线,首先拿下了摩托罗拉的订单,给自己打下了行业地位,然后又成为了苹果的玻璃供应商之一,最终成为了名列中国500强企业里的一员。

  在我看来,本轮欧洲大厂集体加快在华投资的浪潮里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逼不得已”,并且我方在合作中有时候也没有那么强势,但是这已经足以证明:

  1、中国在全球的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上的地位并没下降。

  2、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庞大规模和齐全的门类,已经对全球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没有人能绕开。

  3、目前为止,我们的牌打得非常不错:不仅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还在西方的“围剿”之下维持住了自己的制造业,更是成功地拥有了“俄罗斯系”和“中东系”两套能源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年里保持了强悍的出口能力。

  这两天,北溪管道的事情是欧洲最大的热点,我所有的群里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1664417623957831.png

  我也不知道这件事儿到底是谁干的,但我知道受益的人绝对不是欧洲。欧洲的困局只会让欧洲的资本和产业转移出去——而这些资本和产业,就好像一战前的殖民地一样,是列强争抢的宝贵资源。

  疫情两年多来,我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离谱的事情,这些事情背后的共性是:它们都削弱了我们的“确定性”——人类是追求确定性安全感的动物,所以当下这种缺乏确定性的大环境才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不得不感慨,即便大家都是五常,里面也是能分出个“上三常”的——中美俄之所以是能影响全球形式的大国,不仅是因为超强制造业、石油美元体系和密密麻麻的核弹头,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独立性——相比起欧洲,中美俄三国对各自国家的命运更有掌控力。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