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汽车出海|由量变到质变:中国车出海进入新阶段
2022-10-14 08:56:36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何麦冬 记者张明艳 报道

沉寂10余年后,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再次红火。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结束了此前多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高低徘徊的历史。2012年我国汽车出口便突破100万辆,之后便一路下滑,从2016年开始逐步回升,2018-2020年间在百万辆规模上徘徊。

如果说去年还有疫情困住国际巨头、我们快速补位的偶然因素,今年以来的出口业绩则是全凭实力说话。在国内依然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出口红火形势依旧。今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181.7万台,同比增长52.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

去年,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与德国的第三大汽车出口大国,今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大国。

2004-2008年左右,中国汽车出口也曾红火一时,不过当时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是商用车,出口地也主要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乘用车集体出口俄罗斯是当时最大的亮点。

2021年的新一轮汽车出口热潮,乘用车是绝对主力,新能源汽车是最大亮点。出口地方面,欧洲、澳洲、中东等高购买力国家和地区是新增主力。尤其新能源汽车,扎堆出口挪威、比利时、德国等发达国家。

总体来看,新一轮汽车出口热,形势比上一轮汽车出口热看起来更好。但在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码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中国汽车尚未形成知名国际品牌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走向海外的道路注定并非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量变到质变 中国车出海步入新阶段

对于2021年以来的新一轮出口火爆,业内专家给出很高的评价:“量变到质变、拐点已到、国际化新阶段”等等。

9月中旬,在上汽万辆纯电动车出口欧洲的发运仪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万辆赴欧”,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今年年初,在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对新一轮汽车出口热做了解读:“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车企的海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近10余年,中国汽车出口起起伏伏,徘徊不前。如今量变到质变,一朝爆发,背后发生了什么,推动力有哪些?

一是完整的产业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形成庞大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营收每年大约3.6万亿元。

中国已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像中国这样兼具完善产业链与低成本优势的汽车制造大国,全球范围内并不多。

二是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快速提升。规模庞大且技术提升很快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庞大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土壤。

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达44.4%,乘用车市占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在国内市场由技术追随者变为创新引领者的同时,自主品牌车企也在坚持国际化策略,开拓本土市场以外的新战线,市场新蓝海。

十余年来,中国汽车在出海过程中波折不断,诸如第一款出口欧洲的乘用车碰撞测试遭遇当头一棒,红火一时、扎堆出口的俄罗斯、巴西等市场遭遇“滑铁卢”,在摩托车曾经失利的东南亚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等。但挫折与失利并未吓退所有中国车企,主流自主品牌依然在海外市场打“持久战”。

比如长城在俄罗斯建成中国车企首个海外全工艺工厂,代表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再度崛起;奇瑞在巴西建成海外最大规模工厂,在最开放的海外市场与国际巨头掰手腕;吉利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找到打开东南亚市场的全新方式;上汽借助英伦血统的名爵,在欧洲、东南亚等地不断突破,尤其近年借助电动车攻势在海外市场突飞猛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市场表现突出的中国车企,大多都是国际化战略的“长期主义者”,不管出口形势起伏徘徊,始终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持续升级,从产品出口、全球研发到制造出海、技术出海。

作为中国汽车龙头,上汽在海外拥有硅谷、伦敦、特拉维夫3大研发创新中心,伦敦、慕尼黑、东京3大设计中心,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生产基地及KD工厂,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1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并开通了东南亚、墨西哥、南美洲、欧洲等7条自营国际航线。

长城、奇瑞、吉利等出口的长期主义者,也有类似的海外产业链布局。

三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已经全球领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换道先行,通过10多年的政府积极引导与市场培育,已经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上,中国企业正加速赶超国际同行,某些领域已经全球领先。

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军团”已经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中流砥柱。行业统计显示,今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榜单里,中国企业占据六个席位,提供了60%以上的供货量。

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谢秋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继续保持这个优势,甚至未来中国的动力电池前三有可能就是全球的前三。

麦肯锡2020年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中国纯电车型的续航价格比约为21公里/万元人民币,而国际车型的续航价格比约为11公里/万元人民币。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正成长为拉动产业、促进消费和扩大出口的顶梁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备较好基础,效率高、韧性强、成长快,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金公司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研报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实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特斯拉上海工厂建设的高效率、生产的低成本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已成为中国向全球展示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的范本。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芯片供应和疫情停工的供应链紧张局势之下,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在全球新能源加速渗透的机遇之下,加速走向全球的步伐。

国内外市场差异大 中国车“征战全球”挑战不小

中国汽车“征战全球”、建设汽车强国,这是几代中国汽车人的梦想。经过前几十年的积累与蓄力,我们正加速向梦想靠近。但实现梦想的道路从来不平坦,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中国全球崛起是今后大势所趋,但依然挑战重重。

从自身来看,中国品牌汽车出口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除了长城、奇瑞、吉利、上汽等国际化战略推行较好的企业,有自己相对稳固的海外优势市场,大多企业出口大多缺乏长远规划,哪里热门去哪里,出口地分散,海外市场能年销过万已经是“大市场”。

这一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9%到了欧洲市场。国内造车新势力高调聚集的北欧市场,虽然有港口、关税较低、环保意识强对电动车友好等吸引力,但总体市场不大,再加上人工与制造成本高,只能作为中国汽车进军欧洲市场的跳板,很难成为“根据地”,出口挪威等环保国家,更多是赚取名声打响知名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市场贡献。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新能源车企纷纷进军泰国,但泰国作为不少汽车巨头布局的亚洲生产基地,汽车产业链也比较完善,正准备大力发展自己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尚未形成丰田、大众、特斯拉这样世界级的知名汽车品牌,缺乏强势品牌,使得中国汽车走出去时依然难以摆脱性价比的标签。作为出口“大户”,长城汽车多年坚持在海外不打价格战,靠产品与服务打市场。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个苦恼就是,受制于品牌影响力,虽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比国外厂商差,但是卖不出“好价格”,尤其是在欧美市场。而这,不仅仅是长城汽车一家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蔚来、东风岚图虽然在品牌高端化做出突破,但就海外出口数量来看,还都属于市场试水阶段。

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需求、政策法规、技术门槛等差异较大。

消费者需求方面,欧洲消费者更看重汽车的品质安全可靠、操控出色、品牌值得信赖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洲消费者对于一辆电动车的最高评价是,开起来和燃油车没太大不同,操控媲美传统燃油车。欧洲新能源汽车畅销榜单上,霸榜的依然是大众、雷诺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电动车新贵特斯拉始终难以取得在中美两大市场遥遥领先的优势。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主要靠智能化、大空间、性价比赢得市场,品质与技术虽然提升很快,进步明显,但能否赢得老牌汽车强国、欧洲市场用户们的信任与青睐,尚需时间。

法规认证等隐形技术门槛,从前是,今后也仍然是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尤其是杀入欧洲市场的一大挑战。早期,我们造车技术不过关时,“碰撞门”极大挫伤了中国汽车进军欧洲的锐气。如今,我们造车技术过关,新车品质敢与国际巨头掰手腕时,欧洲市场的进入门槛也进一步提高。

欧盟明年即将开始实施的碳关税,就让热情高涨进军海外市场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高度紧张。同时,也对集体探路欧洲市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提出更严格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再加上正在修订的《欧盟新电池法规》,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进军欧洲市场提出严峻挑战。

即便无惧海外市场的“高门槛”,对于出口地相对分散的中国汽车品牌,面对众多出口市场逐一做检测认证,也是耗时间、成本高的一大痛点。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国内检测认证体系、推动国内外汽车检测认证标准的互认,是行业论坛上车企的共同呼吁。

此外,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国际形势下,海外市场的产业政策、汇率、航运成本等变动风险加大,这对于出海历史短、经验不足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意味着“暗礁无数”。

还有盘桓在汽车界人士心头上的“灵魂之问”: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我们的领先优势主要得益于率先抢跑,今后世界主要大国、欧美日韩的汽车巨头都下场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继续保持领先?

近两年,欧盟、美国等传统汽车大国都大力培育本土动力电池、扶植本土芯片;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等国,也都出台各自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想借势翻盘。中国汽车能否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期,巩固电动化领域优势,发力智能化,打造强大的产业链,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当下最紧要的历史课题。

“从日常工作中听到的企业反馈来看,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还是存在很多困难……我们需要学习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9月中旬的一个行业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海外的机遇与挑战”演讲中表示。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