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过去两年的高光,逐渐暗淡,似乎寒意正传递给每个汽车人。
特斯拉
成为行业天花板、又不断突破天花板的特斯拉,股价从最高点起已经跌了55%。和所有美股科技公司一样,股价的上涨、下跌,都离不开美联储的放水、缩表、加息。而货币政策因素之外,倒也有特斯拉自己的原因。
交付量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滑。7月份,特斯拉二季度生产报告显示,全球生产了25.8万辆车,同比增长25%,但环比下滑15%;交付了25.4万辆车,同比增长26.5%,环比下滑18%。
尽管在季报公布之前,市场便有分析师把交付量,从之前预期高高的31万下调到了27万,但很遗憾,还是miss、不及预期。以至于分析师都没办法说出那句“正如我们所预料”来路演。
不及预期倒也颇属无奈,供需两看:
供给方面,新工厂要爬坡,正如6月份马斯克接受采访时说“柏林和奥斯汀的工厂现在都是巨大的金钱熔炉,它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那是金钱在燃烧的声音。”同时,疫情也造成了供应链的不稳定。
需求方面,有传闻说上海工厂因需求不及预期要减产,但很快被公司辟谣为不实。但新能源车补贴退出,倒是真真发生的。而单踏板模式带来的一些风险,也正被一些消费者重新评估。但特斯拉的品牌,依然是号召力。尤其当马斯克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平台推特的大老板之后更如此。
马斯克在推特上的滔滔不绝,扩大了个人魅力的辐射圈,但也正让特斯拉的投资人出现担忧:
特斯拉股份卖卖卖、推特内部改改改,时间管理大师的精力真的够吗?
电动车特斯拉Tesla、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脑机接口Neuralink、星链Starlink、人形机器人Optimus、太阳能SolarCity、太空SpaceX、隧道BoringCompany、杂货店(手机、狗狗币、火焰枪)等。
妥妥一出“九子夺嫡”,而历史也告诉我们,这样子朝纲是会乱滴。尤其这新能源车,自己的战争还没结束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业务要发展,马斯克得爱。
但要是以为特斯拉很惨了,那倒也不是。
新势力
美有特斯拉,中有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作为新势力代表,还是在美股和特斯拉一同“享过乐”的。但如今也一同“患难”中。
三大公司股价是最显著反馈。虽然小鹏汽车股价最近几乎翻倍,但依然只是最高点的20%。蔚来也差不多是最高点的20%,而理想因为之前涨幅小,所以回撤也小,是最高点的50%。
横亘在新势力面前的最大压力,依然是销量、毛利率、亏损。
小鹏在调整。36Kr一篇报道称,小鹏汽车在10月份左右多次召开管理层会议,对公司运营和产品策略等问题反思。甚至传言,在内部大会上,创始人何小鹏一度哽咽[1]。而触发点,则和G9有关。配置等因素不及消费者预期,引起不满。产品力失误,对于单品爆款策略而言,非常严重。
而8月、9月的交付量,也依然没有超过1万,并且出现环比下降。10月销量环比又减少了40%。2022年接近尾声,但销量KPI要完成,也几乎不现实了。
销量不够,那么盈利,也就很难实现了。再加上自动驾驶估值缩水、产品力溢价弱,执着于自动驾驶研发也让小鹏汽车压力加大。每卖一辆车亏6.8万元,小鹏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67亿元。
这个数字,能让理想汽车在第二季度亏十次。
2022年第二季度,理想净亏损6.4亿元,数字不多,毛利率也在22%左右,新势力中相对不错。因此,理想创始人李想也在微博上称,L9、L8两款产品同时交付的时刻,也是该和连续七年的亏损经营说再见了。
有“五百万内最好SUV”豪言在前,这个亏损结束的目标,似乎也显得平实不少。而要脱离亏损,除了控制成本之外,目前的1万销量,可能要翻倍才更有保障。但考虑到8月份销量还骤减、ONE还闹出了点风波等等因素,要盈利,产品力依然是考验。
对于盈利,蔚来也提出了目标。
走高端路线、重视用户服务的蔚来,车卖的数量在增加,但单季度亏损也增加了,今年第三季度一个季度就亏了41亿元。对于各种压力,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内部讲话上称,“没资格观望,更不会收缩”。坚持研发、坚持进入更多国家市场。
蔚来也表示计划自己做电池、芯片,希望在2024年实现盈利。确实,随着锂矿价格处于高位,汽车厂商抱怨钱被电池赚走了,电池老板抱怨被矿老板赚走了。既然这样,就自己做吧。而坚持一体化的比亚迪,也已经用单车盈利一万元,证明了这点。
讲真,特斯拉实现盈利也用了16年多,从时间上来看,新势力也不必在意。但,竞争过于激烈情况下,持续亏损,可能并不是好的信号、甚至会掉队。
对于经历过2018年“绝境”的蔚来而言,特别在意是否掉队的问题。在内部讲话中,李斌也反复提及,“(毛利不到25% 以上),到不了就没机会”,2024、2025年是电动车的决赛阶段,如果到了第二方阵,还想追上第一方阵,基本没有可能。[2]紧迫之情,溢于言表。
但要是以为新势力很惨了,那倒也不是。
第二方阵
第二方阵标准是什么、有哪些公司,可能每一家看法都不一样。就像俗话说,只要领域切得够细分、角度够新奇,每家公司都能成第一。
但如果以“是否享受过2020年股市高光时刻”为标准的话,零跑汽车,肯定是在第二方阵的。
零跑汽车成立时间并不算晚,2015年底,和新势力也基本算得上前后脚。但市场声势就相对小不少。
零跑销量还行。试错车型S01折腾了四年左右,随后面向A00级轿车的T03获得市场认可,8万元左右的售价,确实抢了不少市场。C系列也可圈可点。价格策略,让零跑在2022年前11个月收获了10万销量。
公司产品宣传是“50万级的期待,不到20万就能实现”,和500万SUV的初衷一样,都很好。消费者很受用,但公司股东压力就大了。这个价格,产品毛利率就不乐观了,2021年为-44%,今年依然在-9%左右。
毛利率让上市的零跑也压力很大。零跑汽车有9轮融资,最大一笔25亿元,和蔚小理比也不算大。2022年9月29日,零跑汽车终于在港交所上市,而上市当天就大跌了35%。9个交易日后,股价腰斩。
对于上市时间,公司创始人朱江明坦言,“确实不是很好的时间段,处在下行通道。但我们选择上市,主要原因是不在乎当下的时间段,更关心尽快拿到我们的市场份额”[3]。
大白话说,要竞争,需要钱、必须得赶快上市。毕竟,银行、信托不敢接的资产,股民敢。
零跑汽车这句话很真诚。虽然上市后破发了,但境遇还是比上不去的威马强。
同样成立于2015年的威马汽车,在2019年的时候,销量仅次于蔚来,而且连续融资也在300亿元左右,有钱有产品,理应也是新势力中的一元大将。以至于创始人沈晖曾隔空向王兴发出赌约,如果威马挺进新势力前三,希望王兴亲自送一份外卖上门。意气风发可见一斑。
在随后的发展中,工厂投入过高也好、智能化跟不上节奏也罢、以及和吉利的诉讼纠纷等等,总之,呈现在面前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威马销量仅3万辆。资金流也已经很紧缺了。
2020年威马谋划科创板上市未果,2022年12月,又有传闻,威马借壳“Apollo出行”实现港股上市。公司未置可否。但对于威马发展而言,上市真的很重要。或者说,钱真的很重要。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招呼都不会打一声。而当第二方阵要抛弃你的时候,也并不会考虑当时是否含着“金汤匙”。
但要是以为第二方阵很惨了,那倒也不是。
挤上牌桌
希望挤上牌桌的玩家,可太多了。
有成功的,比如哪吒汽车,依托B端网约车和G端,2022年前11个月也销售了14.4万辆,在国内销量第二。
也有别说上市、销售了,连想造车都困难的。比如李一男的自游家。李一男的小牛电动,在两轮电动车领域战果颇丰。于是,天才少年也把目光瞄向了四轮,成立了牛创公司(火星石科技)。2022年10月,自游家NV车型发布,2万的意向金订单,也在车圈引起不小的反响。
自游家的代工厂是大乘汽车常州工厂,而大乘汽车的工厂等,则是众泰汽车的“家底”。联想到众泰汽车之前的高仿车型、以及上市公司刚刚从ST摘帽,因此,便有人称,这是“寨中寨”,品控方面需要格外谨慎。
结果,两个月不到,别说品控了,现在连造出来,都成问题了。
问题卡在生产资质上。我国对于汽车生产是需要资质审批的,新玩家可以通过收购资质公司获得生产许可,比如理想汽车花费6.5亿元收购了力帆汽车生产资质;也可以让有资质的工厂代工,但后者需要在车尾部明确代工厂,就像蔚来的江淮汽车标识一样。
不过,代工生产的资质审核标准,在2022年初也发生了变化。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委托企业,比之前规定更严格,也要求具备新能源相关生产资质。也就是说,新玩家没办法再采用蔚来、江淮的合作模式。
通知的本意是减少产能浪费、督促企业合理规划,也提出了兼并重组的思路。通知的发布也在自游家发布之前,不是突然来袭。但确实为代工带来了更严的标准,比如借马甲的形式,实质上就不允许了。这就要求李一男对于和大乘汽车的合作,需要考虑更长远、更坚定。
再考虑到大乘汽车自身的债务问题,品控、资质、品牌等等交织在一起时,确实容易“快刀斩乱麻、不合作拉倒”,倒在量产的门口。也就有了自游家“倒闭”的传闻和辟谣。而资质问题,也衍生出小米造车被指导的传闻。
而提到倒在量产门口,则不得不提恒大汽车了。本身跨界就是高难度,更不提地产业务也已经困难重重。
但就像2017年的王首富,当时的被动滑铁卢,事后看,反而成了明知之举。现在的果断止损,也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如果2024、2025是决赛阶段的话,没有品牌、号召力的公司,现在才起步,投入的钱、时间,也就是个太子陪跑。
更别提,除了新势力、二方阵之外,比亚迪是一个卷了二十多年的,销量、毛利率都领先的,被巴菲特开过光的当打品牌。还有苹果、华为、小米,这些证明过品牌力的企业,也在下场。
但要是以为挤牌桌的很惨了,那倒也不是。
至暗时刻
大家都来挤牌桌,毫无疑问是看到了行业发展空间。
从2020年起,三年时间,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30%,比规划提早了两年多。而在10-20万元以内的市场上,新能源车渗透率为19%。这都是未来行业增长空间。以及,还有智能化的想象场景。
虽然野蛮生长的阶段过去了,每个玩家都各有寒意:特斯拉需要马斯克多分点爱,以保持领先力;新势力需要产品力和销量,实现盈利;第二方阵需要赶紧拿钱,保证不掉队。
但从发展空间等角度来看,新能源车,依然比许多行业、领域要好得多,有不少亮点。比如小鹏的G10,让市场又充满期待;零跑的毛利率也在改善;蔚来在拓展欧洲市场;锂矿也在降价,毛利率会改善。
不过,另一个方面,面对激烈竞争,肯定有人会掉队。电动车的创始人、企业家们确实要少点大棋、少点自负、更加审慎,尽力来平衡多方需求:
投资人需要股价大涨有回报、政府需要产业发展有动能、消费者需要物美价廉少花钱、员工需要公司稳定有奔头,公司需要有钱有利润持续走。
风没了,没有翅膀的会掉;潮退了,裸泳的会丢人;冬天来了,衣衫单薄的会冷。人人都在牌桌赢,那倒也不现实。
今年时常会听到一个词“至暗时刻”。很多人用来形容环境,但其实并不完全,其实更多的是描述内在。
就像《至暗时刻》电影里的丘吉尔,虽然纳粹的进攻很猛烈很压迫,但国王的不信任、民众缺少信心和准备,甚至自己也有动摇,这才是至暗,是丘吉尔需要勇气来振奋的。
所以,保持信心、耐心、初心、定力,依然是汽车人需要的。汽车行业如此,许多行业也都如此。历史的光影里有不少这样的时刻,而后都是黎明、晨光、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