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国战略竞争的主旋律已经明确,是国际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在彷徨一段时间后也回过神了,不论是频繁出台的各类产业扶持项目抑或是华盛顿寄予厚望的通胀削减法案,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增强美国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控制力。那么,在这场完全颠覆过往所有逻辑的新模式斗争中,中美双方各自的优劣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重点谈谈美国。
不论是什么样竞争,霸权毫无疑问是美国最大的优势,这在国际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产业转移的问题。
台积电大规模赴美堪称近年来美国在产业斗争中最大的成果,也是拜登执政两年最显著的政绩,没有之一。然而,从台积电在2018年后的表现来看,他们既不愿意屈从美国的意志,更不愿意产业链西迁。
在制裁华为的事情上,台积电曾先后两次以其在生产活动中涉及到美国技术或专利未达美商务部设定红线为由拒绝停止供货;而在产业链西迁一事上,其创始人张忠谋更是数次明确表态,去美国没前途,不赞同去美国!4月21日,张忠谋在布鲁金斯学会上讲话称:美国不适合搞芯片制造,因为它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
台积电迁机典礼
但台积电的抵抗并没有什么作用,美国撕破脸后,该断供还是断供,该迁美还是迁美,只留下张忠谋那句见证一个时代落幕的感叹:全球化几乎死了,自由贸易也快死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台积电迁美并非基于市场行为,而是被强权政治裹挟。
台积电,堂堂的世界第一大芯片制造厂,为啥就不敢和美国正面硬刚呢?
答案很简单:美国收拾台积电的办法有很多种。
比如科技专利霸权:台积电是芯片代工老大是不假,台积电的生产工艺无人匹敌也不假,但巧妇得有原料才能做出一桌美味佳肴,没有原料,可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光刻机就是台积电这位巧妇的米,虽然台积电使用的EUV和DUV都是荷兰阿斯麦供应的,但这两款光刻机要么是在工艺上使用了美国的技术,要么是在供应链上使用了美国的零部件。
以专门生产7nm芯片的EUV极紫外光刻机为例,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在EUV光刻技术专利最早优先权国家/地区的对比中,美国以30.27%的占比位居第二,涉及到EUV八大核心技术中的光源技术、光学加工与检测系统和多层膜。
EUV光刻机
如果台积电不听话,美国完全能够以这些技术成分为要挟,勒令阿斯麦不准向台积电供货。阿斯麦是肯定会服从的,毕竟他们能靠着EUV光刻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是当年美国所主导的EUV LLC联盟倾力扶持下的结果,否则阿斯麦早向中国出口EUV了。
这不,因为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不满,阿斯麦CEO又出来吐槽了:美国芯片商能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芯片,而阿斯麦却只能出售旧的芯片制造设备,什么国家安全完全是由美国人自己定义的。好家伙,就差指着拜登的鼻子骂没特么见过如此双标的,但没办法,谁让美国有断供的实力呢。
紧随台积电之后的是一大批欧洲工业企业,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在产业上与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的切割,能源成本的飙升迫使一众欧洲企业不得不向外转移产能。按理说,从市场因素考虑,拥有供应链优势和消费潜力优势的中国是最佳的选择,但现实是去美国的企业并不比去中国的少。
据德国商报消息,截至今年十月,已有大众、西门子、汉莎航空、拜尔、赢创工业集团、代尔夫宰尔达姆科等数百家欧企决定扩大对美国的投资,涉及产业范围包括装备制造、特种化工、金属锻造、生物制药、汽车、医疗设备,其中仅俄克拉荷马州就吸引了六十多家德国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之所以要去美国,三分之一是市场因素,美国也是传统化石能源储备和产出大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俄罗斯的空缺,剩下三分之二是被美国霸权所裹挟,科技专利霸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金融霸权,只要控制住CHIPS和SWIFT两条渠道,就能把制裁对象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像大众这类顶级工业制造企业,85%的利润来源于全球市场,断了它国际贸易的渠道,下场跟植物人好不到哪里去。
美国为什么要鼓动俄乌战争一直打下去,不就是想乘机薅欧洲的羊毛吗,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打开天窗说亮话,既然产业链外迁不可避免,中国去一点,美国也再去一点,雨露均沾嘛!
整体来说,不论是鼓动盟友企业向美国本土转移产能,又或者是控制盟友企业禁止出口关键产品或技术给中国,都是靠霸权撑着,没有霸权你看日本欧洲会不会听他的话,但问题是这玩意中国一时半会也拿他没办法,以后恶心咱的地方还多着呢。而除了系统性的霸权,美国其他的优势都只是战术上的,不值一提。
至于战略上的劣势,美国其实也不多,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虽然大,但并不是完全没法补救。
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是中端产能的空心化,重化工业那套底层建筑还在,像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阿纳达科之类的能源巨头,不是单纯的靠挖石油卖石油营生,人家还有一套完善的化工产业链加工生产与油气资源相关的衍生产品,比如润滑油、塑料什么的,只要这些东西还在,恢复中端产能就看美国政府的决心有多大。
当然,这里说的决心不单单是指美国在产业本身上下的功夫,也是指他们是否敢于中止全球化:因为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恢复中端产能不符合追求极致利润的资本利益。
但没有全球化就不同了,中端产能的正常运转对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全球化没了,必须自己来做,这就不是单纯的资本问题了,而是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问题,实在不行,搞近岸外包,把产能转移到墨西哥等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中美洲国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劣势,大多数是能克服的,而真正难以克服的战略性短板就两个。
一个是地理环境:美国所处的美洲板块,游离于世界核心板块即亚欧非大陆之外,这不仅是地缘层面的劣势,也是物流层面的劣势。在美洲生产的商品运往欧洲至少要经过2400海里,走亚洲就更远了,得横跨太平洋,总航程高达一万二千海里。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和陆运虽然比这更远,但我们有一个很大战略优势:未来全球主力经济增长区,恰恰就集中在中国到欧洲的沿线上。根据麦肯锡的评估显示,预计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贡献全球GDP增量的80%,新增中产阶级超过30亿!美国隔着这么远,若继续坚持其所谓的产业链供应链独立,想从中分一杯羹,难上加难,这是硬伤,属于不可逆的。
另一个是劳动力体系缺口大:劳动力体系缺口的问题,是长期困扰美国工业正常运转的顽疾,以前只是单纯的成本问题,这个比较好解决,看重劳动力成本的行业多是一些中低端制造业,要是能回归美国,只需大规模普及智能机器人和降低中美洲的移民门槛,很快就能见效。但如今劳动力体系缺口的问题,已经蔓延到事关美国国本的高端制造业了。
本月中旬,美国航空周刊披露了一份关于波音787的内部文件,该刊物称早在两年前B787就暴露出严重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两处,一处飞机机身后端两个结构件之间的贴片没有到位,导致飞机后部机身结构强度不足;另一处是安装机身蒙皮的复合材料没有打磨光滑,蒙皮没有完全贴合,有损强度,约有上百架的B787存在此问题。
随后,FAA开始介入调查,这一查就更不得了了,据悉B787共有15项不合格项以及57项不符合适航规定、流程或质量标准的项目。
而这些不合格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须由人工操作。比如用于固定垂直尾翼的螺丝,必须使用5磅的力矩扭紧才能保持结构强度,小了大了都会影响结构的强度,进而对飞在天上的客机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
B787总装问题频出的背后,是美国产业工人的持续流失。过去三十年,美国流失的产业工人高达650万,而随着出生于冷战高峰期,即六七十年代这批现存基数最大的工人相继退休,美国劳动力体系缺口危机恐严重数十倍!
飞机总装需要手工操作,图为F35生产车间,工人多以五六十的老人为主,年轻人少之又少
事实上,劳动力体系缺口危机,已经广泛影响到美国各行各业:
在通讯行业,由于10万名5G技术人才,美国5G建设速度大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金属锻造行业,由于本土冶金毕业博士仅10人,美国核潜艇钢材韧性和强度测试结果造假长达三十年竟未有人发现;在造船行业,由于两万工人的缺口,美国海军造舰计划拖了一年又一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布局。
而藏在产业工人流失背后的又是什么真相呢?
理工科人才断崖式下降!
2020年,美国本科学历及在读STEM专业的本土总人数为56.8万人,除去占比42%的医学生,留给美国各行各业的理工科人才近35万人,而这一数字在中国是700万人!毫不讳言,理工科人才断崖式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体系缺口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再工业化和重塑对国际供应链控制权最大的非客观条件性危机!而这种危机即便美国政府愿意下定决心去根治,也至少需要耗费两整代人近40年的时间。
如果美国的系统性霸权能撑到这个危机解决,胜利的天秤就会向有利于美国的一方倾斜,反之,自由女神的时代将彻底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