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乌克兰专家亲述在华建设真实待遇
2024-01-02 10:24:05

     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后,继承了苏联多达3594家军工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就有700多家。随后,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国家,导致本国国民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动荡,许多继承自“老大哥”那里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其他国家的争相挖掘。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1年到1994年间,就有200多名乌克兰技术专家带着家人来到中国的陕西省和重庆市生活和工作。30年过去了,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如今的境遇如何呢?一、乌克兰严峻的人才外流趋势苏联国旗于1991年12月25日从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结束了将近70年的飘扬,标志着两大阵营长达多年的冷战走向终结。

      许多独联体国家,比如乌克兰等,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治安混乱和黑社会活动泛滥,社会经济崩溃导致这些国家各类人才移民国外的现象日益严重。根据资料记载,1991年,即苏联刚解体不久,移入乌克兰的人数为71.5万人,而移出的人数为58.75万人;到了1992年,这一数字变为移入者57.77万人,移出者28.96万人。到了1994年,移民差额出现逆差,移入者为20.27万人,移出者则达到35万人。移民总数中有82.4%的人前往前苏联各共和国,主要是俄罗斯。除了前苏联各共和国,其他乌克兰人才也纷纷前往以色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

      到了1994年底,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下降了24%,这使得更多乌克兰技术人才和军工技术开始外流。在争夺乌克兰军工人才的竞争中,美国行动最为狠辣。早在1992年初,得到美国国务院资助的“乌克兰人民联盟”,包括“乌克兰与美国老兵委员会”等组织如潮水般涌入乌克兰的各个角落,其目的不言而喻。美国自诩为“世界霸主”,通过乌克兰获取了许多前苏联独门军工技术,比如他们一直渴望得到的“中央水翼艇”的设计方案。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或软或硬,积极拉拢乌克兰籍的军工专家,希望能够借其实力。

      韩国有意在独联体国家寻找人才,以减少对俄罗斯军工技术的依赖,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和人才引进工作。通过给予丰厚报酬的方式吸引乌克兰科技人才,承诺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有些甚至只需要一个月,月薪不低于2000美元,知名专家每月甚至可达4000美元。许多乌克兰技术专家选择前往朝鲜半岛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改善生活的良机。但大部分离开本国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乌克兰专家并未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许多前往澳大利亚和韩国“淘金”的乌克兰移民最初以为当地政府会提供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之前的便利条件并不复存在。

      尽管澳大利亚和韩国的工资较高,但生活成本也颇高,乌克兰技术人才发现,想要购买必需品必须付出更多努力,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个小时。而这些乌克兰科学家中,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事正统的科学研究。因为语言不通,这些物理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化学家甚至计算机专家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比如刷盘子、担任酒吧门童等低薪工作。许多乌克兰医学专家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难以找到相关工作,因为这些国家不承认非本国的医学学位,必须重新接受教育,而且如果不懂英语,甚至连入学考试都难以通过。因此,前往这些国家的乌克兰技术人才和专家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计划,积极吸引乌克兰技术人员与军工专家来华工作。相较于那些言而无信的国家,中国以其真诚之举成功吸引了大批乌克兰专家前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开始规划建设面积超过100多平方公里的“生产区”,专门用于安置“安东诺夫”公司的成百上千名员工及其家眷。在政府的支持下,重庆、广州、武汉等地也纷纷新建大面积的生产区,为迎接乌克兰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做好准备。例如,许多来自“马达西奇”公司的前员工来到重庆,投身新发动机的建设工作。此外,“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员工与乌克兰专家们也展开了合作。

      中国政府为迎接乌克兰专家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新建企业和工厂,还贴心地为他们建立了新城镇,其中包括按照前苏联的样式建造的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完全交由乌克兰专家和他们的家人使用。一旦乌克兰技术人员和家人就位,即可获得新房钥匙。中国政府为这些乌克兰技术专家提供了施展技术和抱负的舞台,并未“大材小用”他们,不让这些宝贵的技术人才从事“蓝领”工作。正因如此,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在过去的近30年里,帮助我国完成了2000多个军工项目。一些欧洲学者表示,中国现代军工的关键第一步是在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也不完全错误。

      这些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然而大部分乌克兰专家与家人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生活,他们喜欢品尝中国饺子,过年时还会亲自书写春联,欢聚观看联欢晚会。一些专家选择在中国工作,因为他们已经被单位返聘,而且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后,他们感到非常舒适。中国的包容性和政府的稳定执政态度,让这些乌克兰专家在华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国防科研等“高尖精”相关工作。这种做法直接促进了中国军工的发展。2017年,《环球日报》发表文章称:如果俄罗斯不能为本国专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条件,大批俄罗斯专家有可能前往中国。这一报道间接证实了中国对这些曾属苏联加盟国的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一鲸落,万物生。中国人民不愿看到国与国相互残杀,直接爆发军事冲突。然而,自然界中一头鲸鱼的死亡能够滋养其他生物,形成繁荣的海洋生态系统。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不妨各显神通,尽可能从这头大鲸鱼身上汲取养分,用于造福全世界。也许这正是中国吸引众多外籍人才的关键所在吧!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