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旅游之大型家庭伦理剧《你~妈~妈~不~要~你~了~》演了一个月,没想到又有了新的后续。
之前看中央大街铺地毯、饭店给冻梨切片,哈尔滨人虽然心里有点酸,还能保持基本的体面。
但当最近“黑龙江特产蔓越莓”的热搜一出,最后一批硬撑着的本地人终于毫不掩饰、从里往外地当场破防了。
“妈!妈!咱家有这好东西怎么从来不告诉我啊!”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广西为了感谢黑龙江接待自家的小学生游学团,送出本地特产水果沙糖桔和沃柑。
黑龙江收到之后要回礼,当时大家都觉得会送点木耳、人参或者酸菜冻梨什么的。
没想到抚远市大手一挥,送出了当地特产的蔓越莓,整整10万箱。
仿佛一颗炮弹打进了黑龙江人的心脏:“等等,你说,什么莓?”
如果说之前哈尔滨人的破防体验卡,还只局限于“家里有钱但不给你花”。
那么这一波可谓升级成了“20年吃糠咽菜,直到爸妈要送礼才发现自己是富二代”。
多少东北90后小时候常吃的水果只有苹果橘子和梨,冬天则是黄桃罐头、冻柿子和冻梨。
虽说现在什么南方水果都吃的到了,东北也已经培育出了更加“洋气”的水果,比如丹东的草莓、吉林的蓝莓。
但蔓越莓已经属于另一个领域,用一位网友的话说:
“别说东北不东北了,听着都不是国内有的玩意。”
一般来说,东北人接触蔓越莓只有两种渠道——从饼干蛋糕上扣着吃,以及在混合坚果里挑着吃。
因为进嘴里的蔓越莓永远都是果干,搞得大家都以为要从很远的地方进口,不然会坏。
哈尔滨人自己网购蔓越莓干都可能被商家退款过,理由是“黑龙江太冷不发货”。
“现在告诉我这玩意是黑龙江特产的?家乡你欠我的温情到底拿什么还!”
这两天黑龙江人在网上只做两件事,一是喊话询问广西的朋友蔓越莓收到没有,到底啥味儿。
二是致力于把每个“蔓越莓”的词条评论区,都刷成了本地人大型嘴硬现场——
不吃蔓越莓是因为生性就不爱吃、打小就当零嘴吃腻了。
反正绝不承认自己没听说过。(痛苦面具中)
但事实证明,人类真的无法创作出自身认知以外的事物,
有外地朋友问蔓越莓鲜果的吃法,黑龙人朋友们给出的建议有三种,蘸酱、泡水、炖小鸡。
还有人试图无中生有,科普口感的样子仿佛吃过几十斤蔓越莓:“味道有点甜,口感有点脆……”
但越说越不对劲,“仔细一品还有点辣的嚎儿的。”
不是,你形容的真的是蔓越莓,而不是东北人夏天必备的沙拉食材——水萝卜吗?
长得还真有点像。
当黑龙江人为“我妈有但我妈不给我吃”而纷纷破防的时候,其他省份的网友饶有兴致地看了热闹、笑出了后槽牙。
却没有想到,命运的铁锤已经悄悄来到了自己的身后。
最先被拉入这场家乡特产破防大军的是四川人。
因为当地也有小学生游学团去了哈尔滨,四川文旅的官方账号前几天发视频征求本地人意见,看看给黑龙江送点什么谢礼好。
开始四川朋友们还在评论区嘻嘻哈哈开玩笑,一派热闹的气氛。
比如建议送几只峨眉山的泼猴,为了表达诚意,可以给东北朋友现抓现送。
直到一天后,四川文旅给出了同样让人猝不及防的答案——
鱼子酱。
而且根据新闻报道,有比利时的公司每年会特地来四川采购鱼子酱,而且还大赞“渔业养殖场气候比较好,鱼子酱的质量好。”
我朋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四川妹子,听到这个答案时,就像听说人能坐着风筝飞上天那样迷茫。
平时玩的是麻将、地铁里播放的广告是烤匠、家里炒菜用的是豆瓣酱,就没听说鱼子酱。
“我们四川连海都没有,到底哪里来的水养鱼啊!”
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不再孤独。
因为来自家乡的背刺,谁都逃不掉。
这波热度从黑龙江送出蔓越莓开始,逐渐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摸底”。
原来特产指的不是只有当地才产,而是特意瞒着本地人生产。
比如浙江朋友先是为“四川雅安是国内鱼子酱第二大产地”大笑半天,突然开始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那全国第一是谁?”
“有些事情你永远不必问。”
甘肃产南美对虾、吉林珲春产帝王蟹、内蒙古产火龙果……最终各省网友都陷入了“我妈不爱我,有好东西都不告诉我的”崩溃。
只有黑龙江人得到了治愈:“那啥,佳木斯产蔓越莓这事儿我过去了,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前在网上追短剧,每次看到女主发现丈夫是龙殿神主、爸妈是亿万富翁这种反转情节,都会感受到一种直白的爽。
如今才发现,它在真实世界引发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老家有茶园的铜仁网友听说日本抹茶70%从贵州进口,像发现什么大新闻一样跑到家庭群里分享。
结果爸妈轻描淡写地表示:“不然呢,你以为家里那些茶叶送到加工厂是干什么用的?”
南昌网友昨天才发现自己来自“鳗鱼养殖大省”,然而自己这辈子都还没见过一条完整的鳗鱼。
听说江西瑞金有鳗鱼养殖场,问“有没有瑞金朋友跟我说说鳗鱼是啥味儿的”。
瑞金人表示:是酸的,是苦的,是一分钟前才发现自家城市产鳗鱼而留下的眼泪味儿。
根据我的观察,这波“全国特产大摸底”引发的破防情绪,主要由三分骄傲、三分酸意和四分懊悔组成。
三分骄傲,指的是山城朋友去年跟广西网友互换特产,眼看着对方寄各种好吃水果而自己只能寄老陈醋。
结果现在发现山西不仅产西梅,而且还产大闸蟹。“离自己家小区不到10公里,就有一个大型的西梅种植园。”
原来这西梅的“西”指的不是西亚的西,而是山西的西。
三分酸意,指的是安徽六安网友之前在网上玩“公主享用下午茶”的梗时,桌上只能摆上牛肉汤和板面。
如今发现自家特产是真正的高级西餐三件套:威士忌、鹅肝和碧根果。
而且六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鹅肝养殖,养的还是正经原产于法国西南部朗德省的鹅肝。
“到底我们是不是亲生的,家底这么大不告诉我们,是怕把家底败光嘛。”
当然,以上情绪在最后这四分懊悔面前,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曾有过出国旅行买纪念品,带回来发现“Made in China”的经历。
而最近上海人正在经历同样的折磨,他们发现自己当年从西藏高价买下、千里迢迢背回来的藏红花——
其实产地是上海崇明区。
这很难责怪上海人,毕竟“藏红花”前面有个藏字,在传闻中还有各种神奇玄乎的作用。
大家很容易把它跟西藏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藏红花的“藏”字,是因为它最早产生于伊朗。古时候通过西藏传入中原地区,所以才被称为“藏红花”。
此时才有崇明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住的老房子确实附近有不少农田,但直到最近才知道种的是藏红花。
“以前总以为是葱。”
现下,全国网友都在用新的、防备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
“XX,你没有什么秘密的家底还瞒着我吧!”
不过家乡本乡或许只想大喊冤枉:“这好东西我从来也没藏着掖着啊!”
就拿贵州产抹茶这件事来说,甚至几年前还曾上过《天天向上》,让王一博和王鸥当场学习点茶。
如今这些让本地人大喊“好陌生”的农产品,很多要么论规模在当地算不得主流,要么不是当地原产作物。
比如黑龙江抚远在2010年才开始引进蔓越莓,甘肃白银从2018年才开始试验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
而陕西和重庆的“澳洲小龙虾”,也是前几年才实现了规模养殖。
网友对家乡“藏家底”的调侃,有一部分是疑惑于那些听起来挺遥远、挺稀少的水果、海鲜,怎么突然走到了自己身边。
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固然受制于种种条件,但人在“种植养殖”这件事上的想象力,往往远超普通网友的想象。
比如很多人疑惑于雅安明明是个内陆城市,怎么会成为鱼子酱的主要供应地。
答案是——他们是在鱼池里养的。
四川用人工的冷水养出了高品质的鲟鱼,甘肃用盐碱水养出了生活在海水里的虾。
然后它们变成了曾经被贴上“高端”标签的产品,流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也为当地的种植户、养殖户带来收入。
如今各地网友们还在细细“盘问”审视自己的家乡,看还有什么没掏出的“家底”。
而我只想劝吵着要送礼的各地文旅,要送赶紧送。哪怕没送到咱本地人手里,也能隔着网线在外地朋友那儿见见世面。
不过江苏网友倒是在这一波热度里心态很稳,似乎也不担心突然被爆出什么新的秘密特产。
毕竟“散装大省”的名声在外——除了试卷保证保密,其他的都有可能被隔壁村泄密。
最后咨询一下神通广大的朋友,你们的家乡有没有什么连本地人都想象不到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