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什么以电为主的比亚迪秦L选择加大油箱减少电池呢?我只能说,你完全没懂DMI技术的优势,甚至也没GET到大家喊【工业奇迹】的原因。
首先,你别看那些纯电车电池大,电池大诚然续航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重量高,成本高的负面BUFF。重量过高,能耗感人,成本过高,价格昂贵。100度电池的车,厂商价格都在20万以上,为什么这么贵,是不想打价格战吗?是做不到。
其实都不用想,100度电池的车,重量多了不少,空间也压不下来,电耗一定感人,纯粹是为了续航不得不硬扛的负面缺点。车无法小型化,小型化续航就拉跨,只能硬堆电池。比亚迪自家的纯电车宋L,车宽也不舒服,1950,为什么做这么宽,还不是为了放下大电池。你仔细观察下那些100度,75度的纯电车,车宽都很感人,你再去整个1950宽的车开几天,体验下车宽带来的别扭。
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不懂,BBA的34C。宽度都在1850左右,具体数字不查了,这种车宽才好开,兼顾了宽敞与通过性。BBA升级的车型,宽度上一直很克制,升级时在轴距上提升大。车做宽很容易,但是做小很难,比亚迪这么牛逼,也做不到海鸥DMI上市,那么小的车,真塞不下。
另外,电池大了成本也高,电黑有个理论,你电车开十年,换电池昂贵,不划算,早期电池质量不好,锂矿没降价的时候,这话没说错,100度电池换一次真的很贵。大电池只是为了700KM续航不得不上的妥协手段,并不是优势,为了续航,你牺牲了重量和成本。
其次,你没读懂DMI5.0的真正优势。这个优势是省油,背后有个概念。油电同价。以前总觉得,你混动再省油,经济型也比不上纯电,现在DMI5,经济性上已经做到了百公里油费,接近百公里充电费。
秦L是接近,根据充电桩价格不同,对比车型重量不同,秦L纯烧油,与纯电相比,百公里十几块到几块钱不等的差价。这带出了一个新问题,以前大部分网友没想到的问题。如果经济上等同了会发生啥?如果无限接近了会发生啥?例如,百公里差五元,这点钱你还在乎吗?
这不是胡说,其实就在当下,对比某些优化不好的电车,某些百公里电耗高的电车,特别是车重极高,风阻不好,电机转化效率不好的笨重100度纯电车,秦L烧油,搞不好已经做到了经济上的超越,高速工况上,肯定已经完成了对部分纯电车的超越。
这意味着什么?烧油跟烧电钱差不多,我干嘛还要充电啊?干嘛充电?又要等桩,又要等车位,还要花时间,充电其实是一件麻烦的事。我车主直接加油不好吗?五分钟补能2000公里……
如果秦L烧油,真的做到打平所有车充电,同时还能享受电车的安静、加速、智能化等等优点,那以后谁还买纯电车?这才是工业奇迹,这条路如果还能往下走,油耗更低,你想想有多恐怖,如果没掌握秦L这个技术,你外国人过几年,造出了电车又怎样?
很多人根本没往这个方向假设,事实上网友大喊工业义父,就是因为这个啊,很多人没有条件装充电桩,也懒得充电,买来秦L,当油车开了,我还没有像以前4L油那么费钱,哪怕我开个3.0L,几乎等同你开纯电的消耗(外部充电桩非波谷电)。
在很多人眼里,百公里多十几块钱,但是不需要依赖充电桩,这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比亚迪走了一条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路线,跟油耗较劲了,快要误伤纯电车了。有些电车真要钻研技术了,特别是技术差,能耗控制不好的电车。
最后,实现油电同价,需要的就是小电池。据说秦L和海豹06的重量都不高,这是比亚迪为了省油做出的设计,也就比亚迪做得出来,因为只有比亚迪大部分零件自产,所有零件一起设计,一起规划,老板一句话,下面只管执行,没有一句废话。
其他厂商,手下一堆供应商,要想干这件事,开会半年期,计划一年期,落地五年够呛,这里面有利益瓜葛、有内耗、有对接时扯皮,有推卸责任,内耗极强。这还是在中国工业化世界第一、供应链世界第一、人种素质世界第一的前提下,换个国家你最少得把这个时间乘以3。
秦L满足发动机、电池、底盘得同时,车内无凸起,没有侵占驾驶舱和后备箱得空间,同时放下65L油箱,很多车企做不到,因为比亚迪集成化、轻量化,整车随心所欲的设计、这一点他们做不到,省不出那么大的空间。这跟装修房子一样,如果家具都自己量好了自己做木工,肯定比去外面买成品家具效果好,空间利用率高,这是必然的。
然后,人家DMI的方向就是油电同价,我搞那么大电池干什么,电池大了就重,那我的油耗不就上去了吗?我都油电同价了,我要那么大电池干什么?
如果未来的DMI6、DMI7……秦真正实现了油电同价,那都不需要120KM的18度电池了,秦55的8度电足矣。当然,现在做不到,为了有桩的客户,为了在乎那十几块钱差价的用户,电池还是要安排上。
最后,秦L对于无桩人士,是真的工业义父。这个技术发展方向走下去,一旦突破了油电同价的临界点,电池未来会越来越小,怎么都不可能去堆电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