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你所熟知的时代,才开始没多久”
2024-07-16 17:30:46

中国一直到80年代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村联产承包后才基本吃饱饭,1983年底才取消布票,日常三餐都能吃到肉更是要等到2000年以后了。

在改善居住条件方面,城市商品房和农村自建房的大量建设始于90年代,同期才伴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

固定电话的普及则迟至2000年前后,私人轿车的普及则更是2010年后的事!

从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来看,中国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超越温饱达到相对富裕的程度确实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为什么大家熟知的好时代,其实并没有开始多久?

归根结底还是在物质基础,在生产力发展水平!

而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技术,是中国掌握这些技术的时间!

对于能源、材料、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这些基础产业部门,中国一直到2000年前后才基本掌握成熟的技术,钢铁水泥、电力、通信等基础产业部门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才开始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在人均水平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实都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正是这些产业部门发展起来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变小了。


(一)中国固定电话的普及

大家都是什么时候装上电话的?我们家是1998年。

1980年,全国电话总数才400多万部,还不到香港一个城市的数目。

1980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为0.43%,即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不到半部,是世界平均普及率的1/10。

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不如非洲,仅仅是非洲电话普及率的三分之一。

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低的根源在于交换机的容量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技术最先进的程控交换机,“七国八制”就是当时中国固定电话网中程控交换机来源的真实写照。

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促进了中国固定电话的普及,到1990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提高到1.11部/百人,即平均每100人才拥有1.11部电话。

但是依靠外国技术设备普及电话的成本太高,而且先进的程控交换机有时候还不一定能买到。

在中国销售的程控交换机是如何报价的?

按照程控机的容量报价,一般是300~400美元/线。

为什么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以美元报价?

因为当时中国还不会生产,程控交换机全部都是进口的,所以都是以美元定价。

为了解决中国固定电话网发展的设备问题,中国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第一,技术引进。与比利时贝尔成立合资公司,引进比利时贝尔的技术在上海生产程控交换机。上海贝尔在增加国产程控交换机产量和降低价格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支持国内企业研发。八十年代,大量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并投入研发程控交换机。这些企业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小门数交换机做起,在此基础上研究万门程控交换机——中兴和华为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中兴自主设计研发的首台ZX-500数字程控交换机于1989年问世。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邬江兴主持研制出了HJD04(简称04机)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于1991年问世,一举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

华为开发的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型机于1993年问世。

从90年代开始,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生产的万门程控交换机生产开始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极大促进了固定电话的普及。

刚刚诞生的国产程控交换机一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但邮电部鼎力支持帮助“巨大中华”度过难关并获得了发展。

从1996年至1998年,邮电部先后三次主办了“国产程控交换机用户协调会”和“国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用户协调会”,帮助国内企业获得订单。

1996年在邮电部计划建设司牵头主办的“国产程控交换机用户协调会”中,签订的程控交换机订货总量超过700万线,巨大中华每家企业获得的订单都超过100万线。

1997年第二次国产程控交换机用户协调会共签订订货协议达1700万线,是首次协调会订货量的2倍多。

1998年,“巨大中华”等国内厂商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相继推出 CSM 交换系统。信息产业部举办了“国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用户协调会”,这是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举行的一次重要的扶持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举措。

依靠“巨大中华”和上海贝尔提供的程控交换机,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速度从90年开始显著加快。

1990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1.11部/百人,到2000年就提高至19.10部/百人。

从90年代开始,按照固定电话不需要昂贵的初装费,申请也不那么麻烦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掌握了程控交换机技术,能够自己生产程控交换机,降低了电话普及的成本。

2000年后中国的电话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12年电话普及率首次超过100部/百人,达到103.1部/百人。

我们很快普及了固定电话,并且也顺势进入了移动通信时代。

所以,普通人都可以随便打电话,其实也就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二)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是1.37万亿千瓦时,人均发电量仅有1081千瓦时。

这个人均发电量水平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大多数人使用空调和暖气的,毕竟电力的大头还需要用于生产。

但是2000年后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使得中国的人均发电量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并使得普通人也实现了空调自由。

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增长了1.36万亿千瓦时。在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水平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4.05万亿千瓦时,排名第二。

“十五计划”时期(2001~2005),中国的发电量在5年内就增加了1.13万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发电量增长的水平。

从2006~2020年这15年时期(即“十一五”到“十三五”计划时期),在每个五年计划时期内中国发电量的增加量都超过了1.5万亿千瓦时,都超过了前50年发电量增长的水平。

这是2011年中国的发电量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电量最多的国家以及到2023年发电量达到美国两倍的原因。

2023年中国的发电量超过9万亿千瓦时,人均发电量在6500千瓦时以上,中国在人均发电量水平上也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我们之所以都能用上各种家电,夏天都能吹空调,在于中国的发电量足够多,不然就会像印度和越南那样频频断电。

其实“拉闸限电”这样的新闻也刚刚过去没多久,十几年前中国也是极度缺电的。

为什么中国的发电量从90年代就开始显著加快,2000年后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背后的原因是中国掌握了发达技术,使得电力工业发展对中国而言变成了一道简单的乘法算术题。

以火力发电技术为例,中国的火力发电技术是在80年代开始逐步成熟,并在2000年后追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

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始于新中国,始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中的哈尔滨电气集团和上海电气集团都是在“156”时期建设的,而东方电气集团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

这就是中国火力发电设备发展的起点。

在掌握捷克、苏联火力发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也在努力提升火力发电技术:一是提高发电机组蒸汽的温度和压力;二是提高单台机组的发电容量。

在70年代中国已经能够制造3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但是国产机组技术不成熟,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特别是无法批量生产。

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国外引进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掌握引进技术,对三大电气集团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引进机组的国产化率。

90年代,中国基本实现了亚临界火电机组的批量生产,而且国产化率达到较高水平。

2000年后,中国继续引进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并成功掌握了最先进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2003年下半年,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开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研制。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电站设备制造集团分别从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日本日立等公司引进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技术。

首台机组以华能集团浙江玉环电厂为依托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投运,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分别制造了汽轮机、锅炉和汽轮发电机。

至此,中国火力发电技术追赶上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发展可以简化成一道乘法算数题:

发电量=单台机组容量×机组数量×利用小时数。

中国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特别是2000年的发展速度能够显著超过前50年,就在于解决了这道算术题中单台机组容量和机组数量两个关键问题。

单台机组容量从最早的6000千瓦机组,发展到30万、60万以及现在的100万千瓦机组,不仅单台机组容量更大而且技术更先进,现在都是最先进超超临界机组。

在制造数量方面,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发展,掌握了先进发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可以批量制造先进的火电机组——这代表了产能。

技术和产能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才有2000年后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


(三)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949年中国的生铁产量是25万吨,粗钢产量仅有15.8万吨。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型钢铁厂仅有鞍钢、本钢、首钢、太钢等少数几座,而且这些钢铁厂经过战争的破坏也是千疮百孔,不经修复无法恢复生产。

中国的钢产量还不及美国的零头,与西欧、日本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终于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并走上了艰难的发展之路。

苏联的援助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帮助巨大,苏联不仅帮助中国建设了鞍钢、武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而且帮助中国建立了制造冶金设备的重型机械厂。

中苏关系破裂后,攀枝花钢铁厂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的,所有冶金设备都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

攀钢的建成投产是中国掌握苏联技术的标志!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从废墟起步并初步建立起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978年,中国钢铁工业的粗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在全球仅次于苏联、美国、日本和德国,排名第五。

虽然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中国的钢产量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三方之一左右,更重要的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巨大。

高炉炼铁技术、氧气转炉炼钢技术、连铸技术、轧钢技术等钢铁工业的所有环节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

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同样走上了技术引进之路,通过引进技术建成了宝钢。

宝钢是钢铁工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工业项目中最大的!

宝钢一期工程是新日铁总承包的,主要设备依靠进口;二期工程是国内企业承包,主要设备都采取了“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引进技术在国内制造。

1991年宝钢2号高炉点火,标志这宝钢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也标志着国内冶金设备制造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90年代末鞍钢的技术改造是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掌握先进钢铁生产技术的标志。鞍钢的成功改造和涅槃重生是中国钢铁工业命运转折的一个缩影。

由于掌握了技术,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在2000年后能够支保持产能的快速扩张。

从2004-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每年的粗钢产量增长幅度都达到4000~5000万吨,一年的产量增长就超过改革开放前三十的产量增长!

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规模上达到了全球第一,在技术上也达到了领先。

以鞍钢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生产基地、宝钢湛江钢铁生产基地和柳钢防城港钢铁生产基地为代表的沿海大型钢铁基地代表了当今全球钢铁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从前三十年的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后的奋力追赶,再到2000年后的一骑绝尘,中国钢铁工业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超过1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其它所有国家钢产量的总和,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强国都未实现的成就!

钢铁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材料,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大部分物品的制造都离不开钢铁。

正是因为中国掌握了钢铁工业的技术,中国造船业、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等行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我们普通人才能享受到廉价的钢材,我们的居住条件才会大幅度改善。


(四)中国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早已开始

中国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是始于1993年有了GDP这个统计指标之后,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张五常所说的县域经济的竞争。

党和政府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新中国成立甚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开始了:

在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重心转移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的这种努力从未中断过。

解放前中国基本不会制造成套发电设备,是新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哈尔滨、上海和德阳三大电力设备制造基地。

新中国从6000千瓦中压火电机组起步,逐步发展到高压超高压火电机组,在文革时期还制造了3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

虽然国产设备的技术不成熟,安装后投产花了大量时间完善,但这是中国努力发展,提高物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引进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中国在火力发电技术领域终于追赶上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这才有了2000年后中国电力工业的大发展,才有5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新增装机容量。

中国电力工业2000年后的大发展,不能只归因于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在前三十年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奋斗,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理还有钢铁工业,2000年后中国钢铁产量每年的增量都有四五千万吨,而前三十年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才增加了3000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以前的发展都没用吗?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能够从宝钢建设开始算起吗?

当然不能!

引进技术建设的宝钢是最终结出的果实,钢铁工业前三十年的努力是耕地播种施肥。

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基本没有成立新的企业,基本是依靠中国原有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如一重二重沈重太重等重型机械制造企业。

掌握技术的研究机构也是钢铁工业建国后成立的机构,参加联合设计的技术人员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的技术人员。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石油,煤炭,电力,铁路,轮船,卡车,化肥等几乎所有基础产业领域都进行了艰苦的奠定基础的努力。

改革开放后引进技术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并是中国在大多数产业领域实现了追赶。

我们现在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能仅仅从改革开放甚至加入WTO以后开始看起,应该从新中国成立时看起,这样才能看清中国产业发展过程的全貌。

所以我们现在就容易回答为什么印度和越南加入WTO之后,他们的经济无法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加入WTO只是外部条件,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内部条件,甚至内部条件是决定因素。

印度和越南经济现在也面临电力短缺问题,但是两国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吗?从目前来看,都不能。

从上游的资源开采,到中间的运输环节,再到最后的利用,印度和越南这一系列的技术都不具备,都需要依靠国外。

所以两国的经济增长很容易遇到瓶颈,而且无法突破。

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可以看到进口影片,社会治安的改善和身份证,更重要的是普遍的物质生活的改善。

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中国很多人来说也不过是近二十年甚至是近十年的事。这一切改善的前提就是中国在产业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在产业技术上追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

在完成技术追赶之后,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条件,中国最终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到了全球第一,并且有能力在新技术领域与美国竞争。


文:郭满天

参考资料:1、《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2、《改革、开发、创新:上海贝尔发展之路》。3、《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4、《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中国火力发电设备制造》

5、《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宝钢二期成套设备制造》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
  • 滚轴丝杠保护套 滚轴丝杠保护套设计新颖,适用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各类精密机床,液压、各个轴系,杠类及滚珠丝杠的防护,它不但具有防尘、防切屑、防冷却液等功能,而且能维护机床正常精度,延长机床使用寿命,增加美观
  • 小型断路器 - DZX2-15/1 小型断路器 - DZX2-15/1,DZX2-15/1,金属加工机械 - 机床电器、功能部件,北京机床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机床电器厂),小型断路器 - DZX2-15/1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 数控测量机 数控测量机
  • 数控(端面)外圆磨床(MKS1332(1632)型) 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生产的MKS1332、MKS1632型数控(端面)外圆磨床,具有通用化、模块化程度高,高刚性、高效率及高适应性的特点。本系列机床已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曲轴、凸轮轴,传动系统中传动轴、半轴、齿轮轴,差速器壳体、法兰盘等零件的大批量生产型加工;也适用于军工、航空、航天、一般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小批量,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加工,是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加工精度高的数控外圆磨床。
  • 3D打印业界的龙头老大-3D Systems公司 3D Systems公司,纳斯达克上市,是3D打印业界的龙头老大。在2011年,3D Systems收购了3D打印技术的发明者和专利拥有者Z Corporation。准确的说,3D Systems公司不仅仅是一家3D打印设备的提供商,它专注于内容打印解决方案,具体包括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按需定制组件服务和3D数字模型制作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