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网
中国初创公司数量下降了98%!
2024-10-09 17:26:30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通过IT Juzi(IT桔子)等权威数据服务提供商的透镜,得以清晰展现。数据显示,自2018年的鼎盛时期——拥有51,302家初创公司以来,这一数字在短短五年内急剧下降至2023年的1,202家,降幅高达惊人的98%。这一趋势不仅预示着经济活跃度的显著降温,更折射出市场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对创新创业环境信心的动摇。

初创公司的数量波动,常被视为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其数量的急剧下滑,不仅标志着创业热潮的退却,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面临的挑战。这种变化不仅关乎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命运,更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创业浪潮中,初创公司曾是吸纳大量新鲜血液、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而今其数量的减少,无疑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换言之,创业数据的骤降,不仅意味着经济活跃度的冰冷、对未来信心的缺失,更是当下失业大潮的重要因素。

在2016年左右,我认识的年轻人们有很多都去了初创公司就业。尽管当时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但他们的选择还是让我耳目一新。我认识的几位大学生分别来自二本下游学校,以及著名双一流大学,因此他们的就业方向,可以说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我就来讲讲他们几个的故事。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当时面临着几种选择:进体制、进国企、进著名的私企。当时这位毕业生也犹豫了很久。

最后她选择了通过校招应聘一家中国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尽管刚开始进去只是基层员工,但发展空间和工作氛围还是非常棒的,因为那家公司以良好的职场风气而著称。她后来的发展,刚好也顺应了中国初创公司的大爆发。

2016年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它们也是当下民营经济最后的支柱在文章开头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是初创公司的巅峰时期。而这位进入了互联网大厂的毕业生,也刚好是在18年之后通过跳槽进入了一家初创公司。在大厂她只是普通员工,但跳槽过去之后,她无论收入还是职级都迅速实现了连级跳。

这位毕业生毫无疑问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在她跳槽之后,中国的初创公司就急剧减少,这种就业机会迅速消失,以至于在她公司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二本生出身的员工,不断面试来自清华北大和海外名校的求职者,还要进行筛选。初创公司的减少,对于这些高级就业者们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2018年很容易就能跳槽的工作,到了2022年以后就连中国最顶级名校的学生也得挤破头去抢了。


因为,没有新的优质初创公司能接纳毕业生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甚至超过了美国,但2019年开始急转直下来自二本下游学校的那几位,则更具代表性,因为从他们身上能看出来初创公司对草根毕业生的影响。当时在他们学校里,就业方向主要是“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这类,通过国家优惠政策先去基层锻炼,然后设法进体制。

能争取到这种机会的,都是很厉害的学生了。我对不走这条路的毕业生,就感到挺担忧的——能有什么工作给他们呢?那是在一个内地三线城市,企业数量很少。然而过了一年以后,我听到了这样的消息:我知道的三位毕业生,无一例外都去了互联网初创企业。一位去了外卖公司,做业务经理,后来跳槽去了另一家更新的初创公司,实现职级上升。

还有一位去了北京,也进了一家刚崛起的独角兽公司,很快就达到了月薪近2万。2016年前后,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年轻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彼时,无论是来自双一流名校的精英,还是二本下游学校的毕业生,都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发展的突破。

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传统就业路径的毕业生而言,初创公司成为了他们实现逆袭的重要舞台。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交织的时代,故事从一片繁华中悄然转折。曾几何时,初创公司的浪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无数追梦人铺设了通往梦想的黄金大道。职位似乎触手可及,即便是从顶尖学府走出的骄子,也能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月薪过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对勤奋与才华的应有回馈。然而,好景总是不长,随着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加剧,这股创业热潮逐渐退去,留下的是一片更为残酷的就业战场。
我站在这变迁的十字路口,心中满是感慨。回望过去,中国经济的腾飞,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不仅重塑了国家的面貌,更深刻地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轨迹。那些因初创公司繁荣而诞生的高薪岗位,曾是无数人心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但如今,灯塔的光芒似乎黯淡了许多,让人不禁思考,若没有那场创业盛宴,我们的职业道路又将如何铺展?


2018年,那是一个被乐观情绪紧紧包裹的年份,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全世界为之侧目。然而,正如阳光之下必有阴影,过度的乐观也悄然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人们沉浸在“中国速度”的喜悦中,忽视了潜藏的风险——泡沫的膨胀、杠杆的累积、债务的攀升,以及因民族自豪感过度膨胀而滋生的自大情绪。

舆论场上,关于“中国已全面超越美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站在了世界之巅,准备与最强大的对手一较高下。然而,现实总是比梦想更为复杂和残酷。随着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升级,以及经济泡沫的破裂,一场无声的风暴悄然席卷了中国的风投业。

从2019年开始,这股下行的趋势如同潮水般不可阻挡,直至2023年达到了冰点。DCM Ventures,这家曾在中国市场留下深刻印记的硅谷风投巨头,也不得不调整策略,将新的基金募资重心转向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中国业务几乎被完全边缘化。

更令人唏嘘的是,数据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间,针对中国初创企业的投资交易量骤减88%,从昔日的470亿美元巅峰跌落至仅剩的56亿美元。这一惊人的降幅,不仅是中国风投市场寒冬的缩影,更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跨国投资合作的直接冲击。

红杉资本等美国知名风投公司的撤离,背后无不透露出华盛顿监管审查趋严的阴影。而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更加注重“安全”而非单纯的“发展”,这一政策导向的变化,无疑加剧了中美在投资领域的隔阂与分歧。

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见证了辉煌与落寞的更迭,也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方向。或许,这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宝贵财富——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挑战中不断成长与蜕变。

从上图能看出,海外投资者迅速减少的同时,本土投资也在逐步下降,已下降至2014年水平在探讨为何外国资本的撤离让风险投资市场显得尤为黯淡,而本土资本似乎难以独当一面时,我们不得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复杂脉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本流向问题,它关乎于创新生态的塑造、投资哲学的差异,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下的微妙平衡。

想象一下,当夜幕降临,星空下的对话往往能激发出非凡的灵感。正如传说中软银的孙正义,仅因马云一番不过五分钟的激情演讲,便毅然决然地投下了数千万美元的赌注。这不仅仅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趣谈,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外资风投那种敢于跨越未知、拥抱风险的非凡魄力。相比之下,本土资本的世界往往显得更为谨慎和保守,它们更倾向于将橄榄枝伸向那些已经展现出稳定增长态势、风险相对可控的企业,而对于那些尚处于襁褓之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初创公司,则显得犹豫不决。

回望过去,中国互联网的辉煌篇章中,不乏外资风投的浓墨重彩。从阿里巴巴到腾讯,再到美团、滴滴等一众独角兽企业的崛起,背后几乎都有着外资资本坚定的支持和专业的眼光。美国,作为全球金融领域的领航者,其风投资本不仅数额庞大,更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独到的投资策略,为中国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间接推动了中国本土投资机构的成长与蜕变。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资本流向的调整,这股热潮似乎正逐渐退去。昔日繁华的景象,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顶层金融圈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影响到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计。

曾几何时,毕业生们满怀憧憬地踏入那些充满创新气息的初创公司,期待着高薪与梦想的双重收获。但如今,他们或许只能面对更为严峻的现实——要么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要么在竞争激烈的传统企业中勉强求生,甚至不得不投身于外卖配送的行列,以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外卖行业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互联网创业浪潮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不仅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无数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长远来看,如果连这样的新兴行业也开始遭遇困境,那么每年涌入就业市场的上千万毕业生又将何去何从?面对这样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我们或许需要更加深刻地反思与调整。

如何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激发本土资本的活力与创造力?如何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大潮中,保持中国创新生态的独特优势与竞争力?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更关乎于每一个个体的梦想与未来。


转载请标注来源158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