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东大,主流媒体、重要机构站成一排,猛唱赞歌。
高盛:乐观预期下 MSCI中国指数今年将飙升28%!
德银: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会消失 ,A股和港股中期超过此前高点!
贝莱德:看好中国股票和利率债,对未来12-36个月中期中国市场保持乐观!
美银:美股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减弱,建议做多中国股票!
就连BBC也变得慈眉善目。
措辞力度,一度让我怀疑这些组织的内容生产是不是外包给海外同胞了。他们吹捧的核心在于,东大的资产估值处于绝对低谷阶段,建议抄底。
其实导火索大家都已经很清晰了,现象级大模型应用DeepSeek的春节爆火。
凭什么一款飘在云端的大模型能够引发市场连续多日的狂欢,似乎将一座巨大金矿赤裸裸展现在世人面前?要义在于,DeepSeek改写中美乃至全球AI竞争的底层逻辑。
差不多从2018年开始,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陷入存量博弈,互联网停滞、楼市骨感、贸易停摆,加之随之而来的疫情以及俄乌大战两大黑天鹅,问题便被无限放大。
我们都知道,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靠的是生产力的进步,AI就成了这种混沌时刻,被全球产业界寄予科技树突破厚望的核心赛道。
就像我们之前在私密群里提到的,从17年开始,上面就下定决心掀起一阵硬件科技投资热潮,像宇树科技的A轮融资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虽然咱们这边很努力,但是很遗憾,最先取得想象力突破的是老美。
2022年前后,ChatGPT文生大模型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这极具想象力的时代风口具象化落地,于是有了过去这几年以芯片巨头英伟达为首的美股的火热。
在市场叙事里,想要搞生产力,就要做人工智能,想要做大模型,那就必须要堆积芯片,所以市场就判断显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英伟达它就越来越值钱,连带着相关联的六朵金花,直接虹吸全球资金。
相比之下东大的资产就变得不这么香了,所以这几年,资金不断外流。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DeepSeek突然一鸣惊人,以性价比王者的姿态直接告诉全世界,不用那么烧钱也可以做好大模型,更为关键的是摆脱了对最尖端芯片的依赖。
这等于是,DeepSeek直接引发一场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路线的颠覆,戳破了尖端芯片主导行业叙事的泡沫,由此引发一场全球产业权力结构的洗牌。
于是,才有了这段时间全球资本流向上的东升西降。
2
所有人都在关心这股热浪的持久性。
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接过当初美股走过的剧本,也就是复制两年前在美股掀起热浪的“ChatGPT时刻”。
当各行各业争相接入大模型,直接带动上下游行业,芯片、云服务商、服务器、pc、手机、电力能源估值的走高。
AI领域的突破,成为外资重新评估我国科技行业价值的密钥,由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估值重构。
这还不算完,由于DeepSeek的成本只有ChatGPT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用小米加步枪式的低成本实现了媲美国际顶流的高端算力,这就意味着AI最终会走向平民化。
在这样强大的成本优势下,被影响的板块,就不单单只限于AI领域,而是更为广泛的大众化商业领域,由此带来资本对于我国整个资产价格体系的重新评估。
就像德意志银行把DeepSeek的出世,比喻成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当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比老美更早进入外太空,引发老美朝野恐慌。
在德银那篇最近被广泛讨论的的研报里,提到一个核心观点。
2025年,很可能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识和接受东大实力的关键转折之年,并且更具体展开说到,东大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这种估值折价终将转变为溢价。
如果结合我们熟悉的经济基本面,很容易把些溢美之词当作是奉承式唱多,但德银也有人家自己的底层逻辑。
他们认为,支撑当前中国资产价值的核心点,一个是产业全面崛起,另一点是,东大的工程师红利正在充分释放。
前者很容易理解,当前东大基本上已经完成十年前立下的“中国制造2025”愿望清单,不仅在传统制造业(如钢铁、造船)占据主导地位,还在高附加值领域(电动汽车、5G/6G、核能、AI)实现技术领先。
至于工程师红利,过去在我们的媒体叙事里,总是习惯于从负面解读过去二十年的大学扩张。
但德银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加码理工科,为东大积累了全球规模第一的产业工人以及顶级研究人员。
比如,2023年,东大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同时,中国拥有的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也远超除印度之外的其他国家。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储备正在全面进入职业黄金期。
这不是德银的一家之言,像是日经最近在反思日本为何没能产生自己的DeepSeek时,也提到了东大丰富的人才储备。
日经经过调查发现,虽然美国的AI独步全球,但是支撑美国研究能力的幕后英雄来自东大,有一组数据非常有代表性。
在美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任职的杰出的AI研究人员中,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占到约40%。
除了这些分布在国外的顶级人才,东大国内同样拥有和美国几乎持平的顶级AI研究机构,这些全成了夯实中国资产重估的坚实成本。
3
在我前两天的直播里就提到过,其实过去很长时间,东大苦于资产估值已久,长期限于资产低估值漩涡。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业体系起始于西方的产业梯次转移,是靠着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渐壮大,而这种朴实无华的产业由于缺乏想象力,在全球金融资本看来就应该是低估值。
作为拥有大量优秀制造企业的世界工厂,作为人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货物贸易顺差国,资产体系长期处于低估值水平,很不合理。
随着DeepSeek 的崛起,AI赋能传统产业的逻辑正在迅速扩散,资产重估的大叙事开始颠覆。
这种场面,各方都乐见其成。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DeepSeek这轮现象级火爆的起点,1月20日。
当天,梁文峰参加了一场非常重磅的座谈会,直接上了晚7点的新闻联播。也就是在这一天,DeepSeek同步发行了最新款的大模型。
再看这次会上强调的是什么,原话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努力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虽然DeepSeek成功背后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这次的座谈相当于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公开推广,因为它正切中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义。
在如今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旧有以土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复刻,这种局面下,迫切需要一种强势的发展模式为国负重。
我们都知道,东大选择的战略是继续寻求技术突破。
在日经的调查中,在2017年我国就开始制定“新一代AI发展计划”,由国家层面推动创新研究,比如对于相关重点大学在预算方面给予预算优先分配。
而拥有AI顶尖人才最多的研究高校是清华、北大、浙大,而这些基本上就是DeepSeek核心团队的研究班底。
这些投入全都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的沉没成本。
他们背后是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在国际舞台上乘风破浪的优质制造企业一道,筑成本轮资产价值重估的核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