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东大推崇的德国模式,似乎走到了末路。
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打出了标题:德国经济模式崩溃,可没人能拿出B计划。
我认为今天德国经济的现状,留给国家、甚至我们的企业、个人,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在新经济时代,连在石油罐上躺赢的沙特都知道不转型就要被边缘化,靠工业和贸易起家的更不能有任何一丝战略懒惰和侥幸,你不走出舒适区,你就会无路可走。
这篇报道简单概括就是德国经济长期依赖制造业和工业产品出口,人工智能、软件和基建投资都落后了,而如今中国减少对德国高端工业品的进口。
中国汽车出口量还反超过德国,奥迪去年前三季度利润锐减91%,中国业务同期萎缩四分之一,德国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已宣布裁员数万人。
加上川普带来的关税威胁加剧,导致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去工业化趋势愈演愈烈。
德国制造业七年来持续萎缩,工业产值萎缩掉15%,大量投资资本流出德国。
出口在德国GDP中占比高达43%,相当于美国的四倍、中国的两倍,支撑全国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比石油之于德州,科技之于加州还重要,如果没有快速增长的出口市场,德国模式“必死无疑”。
德国政客们一直在微调出口驱动和重制造业的经济模式,却没认真尝试过转型,几乎没有什么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欧洲内部贸易或向快速增长的科技或服务业开放的新设想。
所以经济衰退演变为了政治危机,选民们现在认为什么俄乌、气候都不如经济现状来得重要,朔尔茨也成为1949年以来最不受欢迎的班子,执政联盟在去年11月宣告瓦解。
其实德国经济底子厚,劳工保护也做得好,德国人其实还是可以过得相当不错的。但如果还要问一句德国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那就得回溯到默克尔时期的一些政策。
这些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当时属于务实选择,但却没给长期转型预留足够的空间,短期受益,长期却可能埋下隐患。
首先是能源政策,在08年之后德国选择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来维持工业竞争力,福岛核事故后全面弃核加速能源转型,外交上跟一个反复无常、地缘风险不低的国家深入合作却不给自己留后手,加上新能源基建进度缓慢。
于是今天地缘政治风险爆发,德国能源成本飙升,高达美国得州的10倍,企业外迁、去工业化加剧。
其次是移民政策,默克尔接纳叙利亚百万难民的人道主义是欧洲良心,也能缓解欧盟边境压力和老龄化问题,但是移民与当地人的共处却出现了多重障碍,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财政负担也在加重。
今天德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右转倾向,极右翼反移民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在24年欧洲议会选举出口民调中,获得了24岁以下年轻人16%的支持率,比5年前整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且自认为在政治光谱中属于极右翼的年轻人,是焦虑程度最高的。
可以说,今天的德国年轻人也在呼唤川普式的人物。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推荐一本布迪厄的好书,《世界的苦难》,他对大量的弱势群体进行了田野调查,从个例中更加看清楚移民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权力结构矛盾,社会痛苦的根源是在哪。
德国经济政策也偏保守,这是一个中性表述,比如当时要应对欧债危机,需要把财政纪律纳入宪法给大家信心,但也带来了后续在数字化基建和科技方面投资不足,
比如德国一向注重对传统工业技术know-how的传承,政府为了就业、产业链稳定也会加强对汽车、机械等中高端制造业的保护,而不可避免的,资源就比较少向新经济倾斜,一些行业协会也会反对激进的经济转型,
于是2020年之后,疫情、俄乌、脱钩重组供应链集中爆发,全球格局大乱,原本稳扎稳打的德国模式就暴露无法灵活变通的风险了。
不管国家、城市、企业还是个人,都很难避免历史局限性,惟有抛弃侥幸心理,勇于打破路径依赖,拥抱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