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能又要见证历史了。
什么历史呢?东大完成从舆论、产业、经济等,全方位突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可能将会从一个被动的防守者角色,变成全面主动的国际秩序塑造者。
01
最近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个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突然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180°大反转,从以前的抹黑加阴阳怪气,到现在满屏都是溢美之词。
他们前段时间拍了个纪录片,叫中国智造2025。上来就对咱的DeepSeek一顿夸奖,说我们的应用程序如何先进,紧接着又说中国的新能源车已经问鼎全球!中国的无人机已经统治全球的天空等等,临了还加了句,中国将挑战美国科技巨头的主导地位,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主导者。注意,这些话可完完全全是BBC的原话。
要知道,以前的BBC,但凡聊起中国,那必是先设好负面立场,然后拿着放大镜一点点找你的污点,就是没有污点,也能用蒙太奇手法,给你创造出污点。
就拿前几年为了说中国环境差,直接给整个纪录片的画面,都加上了灰黑滤镜,这么一来,就是再清新明朗的环境,也瞬间变得苍白压抑。
按照他们以前的操作,说起中国智造2025,那张口就是“中国智造,名亡实存”。即便是有客观报道,最后都得加一句,那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
02
另外一件是,代表欧洲精英意志的全球前十投行—德意志银行,突然发了一篇报告,标题叫China eats the world,中国吞掉世界。
核心论点就两条,中国正在粉碎西方世界企图遏制中国的幻想,而DeepSeek,就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这个斯普特尼克时刻,指的就是前苏联突然完成对美国军事、科技的超越,抢先于美国发射了一颗名叫斯普特尼克的卫星,然后美国慌了。
现在DeepSeek的横空出世,意味着中国从一个只会造玩具,造衣服的低端制造业国家,彻底蜕变成了一个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领域都相当有竞争力的超级大国。
按照德意志银行给出的数据,中国已经在基础电子、钢铁、造船等领域,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通信、核电、国防和高铁等领域,中国标准成了世界标杆。
还有其他一些高端制造和高科技领域,中国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产业,几乎都得看中国的脸色。尤其DeepSeek的横空出世,已经让他们感觉到了不安。
03
这些不说放十年前,就是几年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别说他们不信,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但是时代变了。
三十年前,在美国刷盘子的月工资,比我们老师半年的工资都多。那会儿,西方可以对着我们大讲特讲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只能讲宏大叙事。但三十年后,情况完全逆转了。
三十年间,我们埋着头紧赶慢赶,丝毫不敢懈怠,风电、光伏、电池、新能源车,还有化工、制造等等方面,统统完成了追赶甚至超越。
我们的风力发电机,发电量比通用电气高三成,但成本只有七折,长三角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半径300公里内解决全部零部件供应。光伏产能占到了全世界的8成以上,工业综合产能以30%以上的占比,直接成了全球供应链的锚。特高压更是干成了全球标杆,我们的标准成了全球的标准。
还有我们的无人机,一年产能1000万架,平均一天27000架,一天的产能就比美国一年的产能还高。尤其这一两年,四川舰的电磁弹射给太平洋烫了个离子烫, 系列飞行器在沙盘上玩起了"快递消消乐",更别说天上飞的玄鸟无人机、国产六代机,还有海里的虎鲸作战艇,055、四川舰了,活生生把现实玩成了未来科幻!
04
他们突然意识到,矮化中国好像也没什么作用,人家根本不care,该突破的领域一个没落下。继续矮化中国,只是给自己国家的民众编织认知茧房,不仅起不到遏制中国的作用,反而只会让他们自己变成刻舟求剑的楚人,看不见早已飞向月之暗面的嫦娥。
再加上美国搞起了战略收缩,从以前的四处给钱,变成了闭关锁国,在全球留下了一大片真空地带,影响力也因此大幅下降。尤其那个专门针对我们,搞文化入侵和颜色输出的国际开发署,牌子都直接被马斯克给摘了,没人给抹黑中国的机构打钱了。
回到我们这里,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们的技术积累很可能已经到了质变的时刻了,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我们的科技将迎来一波集中爆发期。而这股浪潮也最终会扩散到产业的每一个角落,惠及到我们每一个个体。现在,我们的个体端确实还不强,有一连串的问题亟待解决,但这是时代大势的问题,有好也坏,也本是这个世界的基本逻辑,是每个文明都得经历的阵痛。
当旧的全球化钟摆开始卡壳,属于我们的机会就会到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益,这些藏在我们身边的问题,也终将解决。